1961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彭德华接到北京,与父亲季羡林相聚。季羡林得知后,将房间

史说畅谈呀 2025-04-19 10:43:54

1961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彭德华接到北京,与父亲季羡林相聚。季羡林得知后,将房间的双人床换成了单人床,满脸不高兴地说:我死也不会跟你睡在一起。

季羡林的婚事是自己的叔父定的。季羡林虽不喜欢彭德华,但是为了报答叔叔的养育之恩,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婚后,两人过起了平平淡淡的日子。

彭德华比季羡林大四岁,是个敦厚朴实,温柔善良的姑娘,但是没读过什么书,认不了几个字,而季羡林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两人没有共同语言,也无法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让季羡林的内心非常苦闷,觉得这个婚姻就像个牢笼。

直到1935年,季羡林告别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德国留学。那时候他们的女儿季婉如刚刚两岁,儿子继承还不到三个月。

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年幼的孩子,全靠彭德怀一人拉扯。 她就像老黄牛一样,晨夕劳作,耕耘不止,毫无怨言。

然而,对于彭德华来说,这点苦她能吃,最让她难受的是周围的闲言碎语。周围的人对她指指点点,孩子整天在外面被人欺负,说他们是没有父亲的野孩子。彭德华只能拿着照片对孩子说,你们的父亲在德国留学,是做大事的人。

然而,季羡林在德国有新欢的流言让她崩溃,时常偷偷抹眼泪。

不过,这个坚强的女人很快又振作起来,面对着外界的流言蜚语,彭德华化悲痛为力量,通过不断地干活来麻痹自己。

1964年,离家十几年的季羡林终于回来了。一家人都非常高兴。但是,季羡林却表现得非常冷淡。面对十几年未见的儿女和妻子,连个拥抱都没有,陌生而疏离。

他不跟妻子儿女交流,也不帮妻子处理家务,整日呆在书房研究学术,但是彭德华始终毫无怨言,甚至把饭菜送到书房门口,叮嘱孩子们不要打扰父亲,这一切,却换不来季羡林对她多说一句话。

不久后,季羡林要去北京大学任教,再一次离开。

1961年,季羡林的儿女都在北京工作,想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谁料,季羡林直接说:我和你妈没有感情。

但是,儿子季承不顾季羡林的反对,悄悄把母亲接来了。

然而,季羡林知道后很生气,便将床换成两张单人床,一张摆在卧室,一张摆在客厅的角落。他本来是打算自己睡客厅,但从来都是顺从丈夫的彭德华红着眼眶,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睡到了客厅。

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作为子女,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好说什么。他想,一家人只要生活在一起,总会改变的。

彭德华默默承受一切。事无巨细地操劳家中事务,无微不至地照料丈夫。在十年特殊时期,季羡林被关进牛棚,家中被抄查,她虽然不能用言语开导他,但始终默默陪伴在他身边。

长期默默的陪伴和付出,彭德华终于感动了季羡林 。他们晚年的生活十分融洽,季羡林会牵着妻子的手在散步,给她拍照,会照顾生病的她。

季羡林很感激妻子,是她养大了一双儿女,是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是她让他安心去德国闯荡。

1994年,彭德华去世。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上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她对待任何人都是忠厚诚恳,从来没有说过半句闲话。她不会撒谎,我敢保证,她一辈子没有说过半句谎话。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dream

dream

2
2025-04-19 11:50

ai写的吧,名字都错了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