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到沈阳二一三机床电器厂视察,到达之后发现工人态度冷漠,没想到只有一位女工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毛主席您好!
1958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全国上下都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在沈阳机床电器厂铆床车间,一位年轻的女工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她叫苏玉春,23岁,身形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矮小,样貌也普通,但她身上却散发着一股韧劲。
尽管怀有6个月身孕,即将临盆,苏玉春依然坚守在生产一线,她深知国家建设的紧迫性,不愿因为个人原因耽误工作,“更快、更好、更经济”,这个口号响彻在每个工厂,也激励着苏玉春。
2月份的一天,车间里气氛有些不同寻常,主任召集大家开会,强调要认真工作,不准随意走动,更不能和领导说话。
这更激起了苏玉春的好奇心,她的工位正对着车间大门,便不时地抬头张望,想要看看这位“重要领导”究竟是谁。
上午8点多,几位穿着军大衣的干部走进了车间。其中一位身材高大的干部,一下子吸引了苏玉春的目光,她曾在报纸和宣传画上无数次见过这位伟人的画像,是毛主席!这个念头在苏玉春心中闪过,让她激动不已。
车间里异常安静,工友们都低着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但苏玉春内心的激动再也按捺不住,她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毛主席您好!”这清脆的声音打破了车间的沉寂,也让周围的工友们愣住了。
毛主席听到问候,循声望去,看到了这位年轻的女工,他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径直走向苏玉春,毛主席亲切地向工人们打招呼。
苏玉春激动地伸出手,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甚至忘了自己手上还沾着机油。
毛主席示意她坐下,然后站在她身后,一边看着她工作,一边和她攀谈起来,他关切地询问苏玉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认真听取了她对车间环境。
比如光线和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反馈,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那一刻,苏玉春感觉自己不是在和国家领袖对话,而是在和一位和蔼的长辈聊天。
这短暂的十几分钟,成为了苏玉春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随行的记者捕捉到了这珍贵的瞬间,按下快门,记录下了毛主席与苏玉春的合影,苏玉春这才意识到自己满手的油污,有些不好意思,但毛主席并不介意,临走前还叮嘱她要好好照顾自己。
这次与毛主席的相遇,在苏玉春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逐渐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支撑着她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时间来到了70年代初期,“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国家需要一批人到西部地区支援建设。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条件艰苦的陌生地方,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然而,苏玉春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有人觉得她傻,放着城市里安逸的生活不过,非要去偏远的山区吃苦,但苏玉春心中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她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苏玉春和丈夫带着五个孩子,踏上了西去的列车,西部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
他们住在简陋的窝棚里,物资匮乏,环境恶劣,苏玉春多次感到力不从心,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每当想起与毛主席的那次相遇,想起毛主席对她的关怀和鼓励,她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玉春并没有放弃学习和提升自己,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她从一名普通的装配工,逐渐成长为车间负责人,她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先进职工”的称号,这不仅是对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她“自强不息”精神的赞扬。
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苏玉春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她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这张已经发黄的照片,在她的手中似乎更加珍贵。
每当想起毛主席,苏玉春都会拿出这张照片,一遍遍地向家人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也一遍遍地告诫后辈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岁月流逝,苏玉春从一个青涩的年轻女工,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与毛主席的那次相遇,也没有忘记毛主席对她的教诲。
她将毛主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