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吴奇伟站在天安门广场,抬头看着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 他身边都是共产党人,可几年前,他还在追着这些人打,一路从湘江打到乌江,从贵州追到川西。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站在这儿,还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他脑子里冒出一句话:“真是世事无常。” 吴奇伟出身广东,黄埔一期,蒋介石的嫡系,当年跟着蒋跑北伐,打军阀,干得风生水起。 1934年,他被派去当第七纵队司令,接下任务是堵红军北上,那时候他满心以为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红军从江西出发,一路往西走,他就带着中央军追着跑,他亲自坐镇指挥,命令部队在娄山关布防,用滚木、巨石堵红军上山的路。 结果还是让红军突围了,他越追越觉得不对劲:这么小一股队伍,怎么打不垮?怎么老百姓对他们好得很? 当时他没说出口,可心里开始发毛,他的兵进村,百姓就跑,红军进村,百姓端茶送水。 他在日记里写了句:“红军虽败,其志不灭。”这是他第一次觉得,这仗,也许打得不太对头。 长征一结束,没过几年,日本人打来了,抗战开始,吴奇伟调去江西前线,打淞沪、守武汉,跟日本人真刀真枪干了一阵子。 1938年,万家岭一战,他手下把日军106师团围在山沟里打了七天七夜,打得那帮鬼子几乎全军覆没。 中央日报还专门发了头版,说吴奇伟部是“中华铁军”,那会儿国共开始合作,八路军、国军都在一个战壕里抗战。 他在前线碰见过共军部队,说话客气,办事利落,他听说八路军不打民宅、不给士兵发工资,全靠分田种地。 他起初不信,后来真看见一队八路军战士白天打仗,晚上给老百姓种地、打水。 他琢磨了一下:“这可不是寻常军队。”他回去给部队训话,说我们也得改改作风。 到了1944年,他在日记里写下:“共军之凝聚力,实为救国之本。”这话让他几个副官吓了一跳,说老吴是不是疯了? 可吴奇伟心里清楚,这仗靠人打,人心散了,什么兵也打不了,他开始私下跟一些八路军的老熟人通话,问他们对抗战怎么看,对未来怎么看。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开始拉兵打内战,吴奇伟的命令书也来了,调他去湖南。 他没动,拿出一张诊断书,说身体不好,回广东养病。 他回到老家梅州,住在岭南老宅,一住就是一年,那一年,他几乎没出门,天天躲在屋里看书、写信。 他收到过好几封劝降信,有的是旧部写的,有的是地下党送来的,他不敢回,怕被人盯上,但他心里开始动摇。 1948年夏天,国民党越打越败,桂林失守、武汉告急,他几个老同学一个接一个投了共。 吴奇伟那时候已经不算军中要员,可人脉还在,他当过粤军总司令,广东地方上的几个老部下还听他的。 广州地下党找到他,说老吴,干脆你出来吧,你只要点个头,咱们就能搞起义。 他没答应,但那晚没睡,他坐在厅堂里抽烟,一根接一根,桌上放着他当年在红军面前吃过败仗的战地地图。 他用铅笔在地图上圈了几个点:梅州、惠州、潮汕,这是他熟的地盘。 1949年1月,他悄悄联系了八个旧部,大家在惠州一个老祠堂里见面。 门一关,他说:“我老吴,这辈子打过仗,吃过亏,也杀过人。 现在我只问一句:你们愿不愿意跟我再走一趟?”没人说话,后来有个副官站起来,说:“只要不打中国人,我跟你走。” 起义计划是分批搞,不能打草惊蛇,地下党帮他们联络,解放军南下时,他的人马在梅州、惠州等地突然宣布起义,接管了电台、机场,没开一枪。 蒋介石一听气疯了,说:“连吴奇伟都叛变了。”毛泽东听说这事,在中南海拍手,说:“吴奇伟起义,是人民的胜利。” 开国大典前几天,中央给他发了请柬,他带着几个人坐专列进北京。 进中南海,周恩来接见了他。周总理说:“吴将军,咱们不看你过去做过什么,看的是你今天站在哪边。”他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天安门那天,他穿了身新做的灰色制服,站在观礼台边上,他四下看看,发现身边有几个以前红军里的熟面孔。 有的当年是他要抓的人,现在却成了同僚,他有点尴尬,但没低头,他跟人说:“过去的事我认,但现在,我站在这儿。” 解放后,吴奇伟没再当大官,分管民政、调解,他去过一次老家,那年他快60岁了,他走到当年藏日记的老屋,打开抽屉,日记还在。 他翻到1935年的那一页,上面写着:“红军虽败,其志不灭。”他笑了笑,把本子合上,收进了抽屉。 有人问他,你后悔过吗?他说:“要真说后悔,我最后悔的是没早点认清。” 他死在1953年,病逝于北京,官方给他开了追悼会,说他是有功之人。 他生前那本日记后来被收录进军史资料里,有学者说,从那几页纸上,可以看见一个旧时代将领的心路历程。 吴奇伟这一生,打过很多仗,走过很多弯路,他做的决定,是那个时代很多人都面临过的选择。 只不过,有些人走晚了,有些人没走成,他是走到了。
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后,83岁的毛泽东在书房闭门三日。当工作人员忐忑不安地询问
【4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