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鲁迅和许广平避孕失败,许广平意外怀上了儿子。一直想丁克的鲁迅,看到儿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18 08:44:34

1929年,鲁迅和许广平避孕失败,许广平意外怀上了儿子。一直想丁克的鲁迅,看到儿子第一眼,忍不住撇嘴说:“臭小子,怪不得如此可恶。”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作为一名著名的批判者和思想家,鲁迅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他的文章犀利尖锐,得罪了不少人,因此常常居无定所,生活也十分不稳定。在这样的处境下,鲁迅和许广平共同生活后,都不打算要孩子,这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1929年,许广平意外怀孕了。这一年,许广平已经32岁,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是高龄产妇。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高龄产妇生产的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当时的上海,虽然比起其他地方医疗条件要好一些,但对于许广平这样的情况来说,仍然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生产过程非常艰难。据记载,当时的医生甚至问鲁迅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鲁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大人"。这个决定虽然看似无情,但对于当时的鲁迅来说,这是他唯一能做的选择。许广平是他人生的伴侣,是他事业的支持者,也是他生活的依靠。 幸运的是,最终母子平安。当鲁迅得知生了个儿子时,他用一种诙谐而略带无奈的语气说道:"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于生产过程的感慨,也流露出了一种初为人父的喜悦之情。 看着刚出生的儿子,鲁迅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高兴地说:"真像我。"但又立即补充道:"我没有他漂亮。"这样的话语中,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骄傲。尽管这个孩子是在计划之外的,但鲁迅还是很快接受了他的到来。 为孩子取名"海婴",鲁迅解释说并无特别深意,只是因为出生在上海,又是个婴儿,如此而已。这种平实的命名方式,也体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和教育理念。他甚至表示,如果孩子长大后对这个名字不满意,可以自己改。 海婴的到来,让鲁迅的生活多了一份温暖与牵挂。在鲁迅短短的七年父亲生涯中,他将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细致地记录在日记和通信中。这些文字记录,成为了他与儿子之间深厚情感的见证。鲁迅对儿子的关注几乎事无巨细,从孩子的吃饭、睡觉、学习到玩耍,都被他以特有的观察力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 在海婴的成长过程中,鲁迅展现出了与传统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的一面。他几乎从不打孩子,对传统的"棍棒教育"深恶痛绝。就算是小海婴闯了祸,他最多也只是用报纸卷成筒,在孩子屁股上象征性地抽两下,根本不会让孩子感到疼痛。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无疑是非常前卫的。 鲁迅对儿子的爱,还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妥协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购买留声机的故事。小海婴看上了邻居家的留声机,吵着要买一台。对于鲁迅来说,留声机的声音会打断他的思路,影响他的写作。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他还是花了二十二元买了一台。这个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展现了鲁迅作为父亲的宽容与爱心。 鲁迅为海婴购买的玩具中,除了留声机,还有许多当时在中国并不常见的西式玩具,比如玩具汽车和"积铁成象"(今天的乐高)。这些玩具不仅为海婴的童年增添了乐趣,也反映了鲁迅对西方教育理念的接纳。他希望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玩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是他将中西方教育思想融合的一种实践尝试。 鲁迅对海婴的教育采取了一种"放养"式的方式,这背后其实有着深思熟虑。他从不强迫孩子学习特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是让海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自然成长。周海婴后来回忆说,父亲从不逼他学这学那,给了他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鲁迅去世前留下的遗嘱中,对儿子未来的期许也很有特点。他并不希望儿子一定要成为文学家或继承他的衣钵,而是告诉孩子:"长大后,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句话既体现了鲁迅的务实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儿子的尊重和理解。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当时海婴才7岁。虽然失去父亲的时间很早,但父亲的影响却伴随着他的一生。按照父亲的遗愿,海婴没有走文学道路,而是选择了理工科,后来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在成长过程中,周海婴不得不面对"鲁迅之子"这个沉重的身份标签。为了避开这种压力,他在中学时期一直使用"周渊"这个名字,尽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鲁迅的儿子。他曾表示,在众人眼中,鲁迅的儿子应该文笔很好,或者应该有某种特定的形象,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难受的负担。 尽管如此,周海婴还是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无线电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在国家广电技术部工作,担任过副司长,直到1994年退休。在某种程度上,他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期望——做一个有实际贡献的人,而不是"空头文学家"。

0 阅读:554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