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宋庆龄亲笔写下这篇文章(如图),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 宋庆龄1893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宋嘉树是个有名的企业家和教育家。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后来在上海中西女塾念书,又去了美国佐治亚州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留学。学成归国后,她的人生跟革命紧紧绑在了一起。1915年,她在日本东京嫁给了孙中山,从此跟着他四处奔波,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忙得不可开交。孙中山去世后,她没消沉,反而更坚定地投身革命事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宋庆龄跟中国共产党走得很近。她在上海、香港两地跑,忙着募捐,给前线送物资。那时候,她跟毛泽东通过不少信,字里行间都是对革命的信心和期望。1949年新中国快成立时,毛泽东亲自写信请她北上。她接到信后,没多犹豫就收拾东西去了北京。到北京那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在车站等着她,大家见面时都很激动。从那以后,她跟毛泽东碰面多了起来,聊的都是国家大事。她还特别关心妇女儿童的事业,经常去学校、幼儿园看看。 宋庆龄跟毛主席的联系不只是工作上的交情,更是一种革命路上互相支撑的情谊。毛主席很看重她的能力,她也特别敬佩毛主席的智慧和胆识。几十年的相处,让他们成了彼此生命里重要的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里。宋庆龄当时在北京的寓所,听到消息后,整个人都愣住了。她跟毛主席认识几十年,一起经历了太多风雨,那些信件、会面的事儿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过。到了1977年12月,毛主席去世一年多了,她觉得自己得做点什么来纪念他。于是,她决定写下《深切怀念毛主席》这篇文章。 那时候宋庆龄84岁,身体早就大不如前。病痛折磨得她走路都慢吞吞的,前两年还摔了几跤,腿脚更不利索了。可她还是坚持要自己写。1977年12月的北京,外面冷得要命,屋里烧着炉子,她坐在书桌前,手抖着拿起毛笔,开始写。她写得慢,每一笔都费劲,字迹有点歪,可她一点没含糊。她在文章里说,毛主席是她的老朋友,也是她的引路人,他走了她特别难过,但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大家往前走。 她还回忆起1976年最后一次见毛主席。那时候毛主席病得很重,她去看他,他声音很弱,还叮嘱她保重身体。她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没想到那次见面成了最后一面。她在文章里写道,毛主席是革命的大旗,他的智慧和魄力给中国指了条新路,他走了是国家的损失,可他的事业得靠大家接着干。她还说,自己挺迷茫的,但知道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对得起毛主席。这篇文章她没用英文先写再翻译,直接用中文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全是真感情。 写完后,她盯着纸看了好久,手抖得更厉害了,墨汁还滴了几滴在桌上。她叹了口气,把纸叠好收起来。这篇文章不长,可每一字每一句都带着她对毛主席的深切思念。 1978年12月,正好是毛主席诞辰85周年,宋庆龄的这篇《深切怀念毛主席》公开登出来了。先是经她自己看过后交给中国新闻社发的,后来新华社还把它翻成英文,通过电报传到国外。文章一出来,大家反响特别热烈,很多人都觉得读完心里沉甸甸的。这份手稿后来被送到北京宋庆龄故居馆保存起来,装在玻璃柜子里让人参观。 晚年的宋庆龄身体越来越差,病痛老跟着她,可她还是关心国家的事。有时候她拄着拐杖站在窗前,盯着外面看半天。1981年5月29日,她在北京寓所去世了,88岁。那天早上她走得很安静,屋里还放着她常用的毛笔和一堆文件。消息传出去,全国人民都很悲伤。她的葬礼在北京办得很庄重,各界人士都来送她最后一程。
1977年12月,宋庆龄亲笔写下这篇文章(如图),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 宋庆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4-17 20:38:40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