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勒泰的偏远小镇青河县,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族拥有200多名成员,他们来自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6个民族。这个庞大而特殊的家庭,核心是一位名叫阿尼帕的维吾尔族母亲。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她与丈夫阿比包共同养育了19个孩子,其中10个是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儿。他们的故事,像一锅沸腾的奶茶,融合了苦难、温情与坚韧,成为新疆民族团结的传奇符号。 19岁的阿尼帕跟随父母迁居青河县,嫁给了退伍军人阿比包。新婚的甜蜜尚未褪去,父母却接连病逝,留下6个未成年的弟妹。 最小的弟弟尚在襁褓,阿尼帕被迫扛起“长姐如母”的重担。她凌晨挖野菜、捡麦穗,用豌豆糊喂养弟弟;寒冬里,她用羊皮缝制被褥,一家人挤在土炕上取暖。 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1963年,邻居牙和甫夫妇去世,留下三个饥寒交迫的哈萨克族孤儿。 阿尼帕不顾自家9口人仅靠丈夫45元工资度日的窘境,将孩子领回家。“一块馕分成十几块,怎么吃?”丈夫阿比包叹息,却默默接受了妻子的决定。 1977年的寒冬,阿尼帕的妹妹在街头发现了一个蜷缩在医院的回族女孩王淑珍。11岁的她衣衫褴褛,头上长满癞疮,脓血黏住破头巾,浑身散发恶臭。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擦洗她的身体,又用全家省下的白面做了一碗拌面。女孩狼吞虎咽时,阿尼帕落泪了:“孩子,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 为治好王淑珍的头疮,阿尼帕四处求医,甚至卖掉家里的奶牛换药钱。两个月后,女孩的头上终于长出绒毛般的黑发。 她扑进阿尼帕怀里喊“妈妈”时,这个维吾尔族女人只说了一句:“你若愿意,便这样叫吧。” 此后,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被接回家。不久,他们的继父金学军病逝,留下的三个孩子同样被阿尼帕收养。至此,这个家庭已有19个孩子——9个亲生,10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孤儿58。 阿尼帕的“偏心”远近闻名,亲生女儿卡丽曼曾因一条花裙子与养女哈比扎(王淑珍的维吾尔名)争执。 阿尼帕将卡丽曼搂在怀里:“你有亲生父母,可哈比扎没有啊!” 而亲生儿子阿本偷走养子王作林的新球鞋时,阿尼帕抄起棍子狠狠揍了他一顿。夜里,王作林偷偷将鞋塞回阿本床下,兄弟俩的推让让这个家多了份默契。 为养活20多口人,阿尼帕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孩子们称为“团圆锅”。 她凌晨五点起床洗羊肠,每副挣两毛钱,冰河刺骨让她落下风湿病;丈夫阿比包白天放羊,晚上宰羊,用残次羊皮缝制被褥。最艰难时,全家靠炒麦粒充饥,阿尼帕却坚持:“再苦也不能让孩子辍学。” 1995年,阿尼帕的亲生儿子阿本因公殉职。养子王作林连夜赶回,跪在坟前恸哭:“阿本,有我在!”他接手照顾所有弟妹,从水泥工做到饭店老板,带动几十人就业。 阿尼帕的母爱如同青格里河水,流淌进第三代。女儿卡丽曼资助贫困学生考入医科大学;孙女伊丽曼成为教师,被学生唤作“妈妈”。 政府颁发民族团结奖金时,阿尼帕将钱分给养子女,轮到卡丽曼时已分文不剩。母女相视一笑——这份“不公平”,早成了家族最珍贵的传承。 阿尼帕的“秘密”藏在细节里:她为养女单独煮奶茶,给瘦弱的孩子“开小灶”;她将政府补贴转赠邻居残疾人切克斯,连续20年送面粉;汶川地震时,她捐款并申请收养10个孤儿。 如今,青河县的土坯房变成了阿尼帕事迹展馆,那口铁锅仍静静陈列。家族聚会时,200多人围着锅灶做饭,喧闹中,83岁的阿尼帕总是微笑不语。 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19个孩子、6个民族、四代人——用一碗饭的温度,融化了血缘与民族的边界。 阿尼帕的传奇,不是英雄史诗,而是一个母亲用最朴素的“加减法”写就的生活公式:减去偏见与私心,加上包容与坚韧。 在新疆这片多元的土地上,她的铁锅依然沸腾,证明着爱的分母可以无限大,只要分子是真心。
在新疆阿勒泰的偏远小镇青河县,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族拥有200多名成员,他们来自汉族
山史里记
2025-04-17 18:47:39
0
阅读:54
MaxShen890
平凡的伟大
一缕清魂
人性的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