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说:“我们在国际上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其大意是中国没有什么国际惯例,也不与国际“接轨”!
这是毛主席在1965 当时说的一句话。彼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仅有 49 个,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 “朋友圈” 规模尚小。
当时的中国处于一种特殊的封闭状态,美国对我国实施严苛的封锁禁运政策,从经济、贸易到技术等多方面,试图将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而曾经亲密的中苏关系也走向恶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陷入了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艰难局面。
而在那个时候,有一名杰出的女性,梭于重大历史事件之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外交从艰难起步到逐步走向辉煌的历程。
她就是施燕华,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等职,经历了中国四代领导人的风云岁月,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9年12月,施燕华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成长,她自幼便展现出对语言的浓厚兴趣和天赋。1958年,凭借优异的成绩,施燕华被推荐报考外交部下属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并顺利成为该校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她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不仅精通英语语言知识,还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和国际关系,为日后投身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大学毕业后,她又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深造。1965年,外交部以接收实习生的名义,将施燕华从高教部手中“抢了”过去,就此,她正式踏上了外交之路。
刚进入外交部的施燕华,便迎来了一个重要任务——为周总理做翻译。那是一个星期六,周总理要会见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的夫人。初次承担如此重任,施燕华的内心充满了紧张与忐忑。
当时,她听闻周总理对翻译要求极为严格,若翻译得不好,总理便会要求换人,这让她倍感压力。然而,同事们的鼓励让她稍微放松了一些:“你别怕,总理对男的比较严厉,对小姑娘是很宽容的。”
这次会见并非政治会谈,相对而言分量稍轻。加之施燕华事先准备充分,且话题也并非特别敏感、困难,在翻译过程中,她逐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外宾离开后,周总理将施燕华留了下来,关切地询问她的籍贯等问题。当得知施燕华祖籍浙江时,总理说道:“外交部江浙一带人很多。你翻得还不错嘛,将来好好努力改进。”总理的鼓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施燕华的外交之路,给予了她极大的信心,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亲切与对年轻翻译的关怀。
1971年,对中国外交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施燕华有幸成为第一批进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之一。11月9日,她随代表团从北京出发,经法国前往美国。
抵达纽约后,他们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施燕华外出时,也曾被当地民众拦住交流,有人称她为“电视明星”,因为总能在电视上看到她做翻译。这一系列经历,让施燕华深切感受到中国重返联合国在国际上引发的巨大反响。
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大。按照规定,由每个地区组派一个代表致欢迎辞,且时间有限制。乔冠华发言后,支持中国的代表们到中国代表团座位前排起长队,向他表示祝贺。
那一刻,施燕华内心涌起强烈的自豪感,深刻意识到作为中国人的光荣,也见证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新赢得尊重与地位的历史性时刻。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施燕华担任常驻代表、副代表外交活动的口译和他们在安理会等各种联合国会议发言的笔译任务。她以专业的素养和出色的表现,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联合国回国后,施燕华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1975 - 1985年于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她担任了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的翻译,参与了众多重大外交事件,其中就包括中美建交谈判、中美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联合公报的谈判,以及其他国家与我国的建交谈判。
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访华,施燕华担任翻译。邓小平会见时直言“中国人讲痛快,就看美国下不下决心”,施燕华努力传达其深意。布热津斯基回应卡特总统已下决心,这次会谈为中美建交奠基。之后美国拿出建交公报草案,因国内亲台势力,未直认一个中国原则,而是承认中方立场。
施燕华凭借专业能力,精准传递双方观点,助力谈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年底与中国建交国达119个,实现中国外交重大转折 。
施燕华的外交生涯,是新中国外交蓬勃发展的缩影。初入外交部时青涩紧张的她,经岁月磨砺,在重大外交场合愈发沉稳自信。
她亲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邓小平接受法拉奇采访等重要事件,诠释了外交人的使命担当,为中国赢得国际尊重、拓展发展空间出力。如今,退休的施燕华,其故事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外交人,为中国外交新辉煌拼搏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