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议桌被拍得震天响,向来温和的毛主席突然发火,竟

不秃头的历史迷 2025-04-17 15:50:10

1965年6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议桌被拍得震天响,向来温和的毛主席突然发火,竟然是因为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1965年的那个夏天,热浪一波接着一波,比高温更让人头疼的是当时农村的医疗状况,药店少,医生更少,农民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扛着,大病拖着,没法了才想着去医院”几乎成了普遍现象。

就在那年夏天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突然很生气,严厉批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鲜明地指出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必须放到农村去,”这样一声怒吼,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情况?

新中国刚刚成立,喜庆气氛还未消散,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立刻显现出来,农村的诊所陈旧破败,医生数量极少,医疗设备也十分简陋,这些构成了当时农村医疗状况的真实写照,绝大部分的优秀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得到的医疗经费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平衡,城乡差距巨大。

在农村,西医看病花销大,许多农民朋友负担不起,另一方面,所谓的祖传秘方、民间偏方,效果没经过严格验证,反而可能让健康问题变得更严重,加剧了农村地区的医疗困境。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中央也想了不少办法,他们推广中医,因为中医方法简单,费用不高,农民朋友容易接受,还组织城里的医生到农村去义诊,可惜力量有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毛泽东一直很担心农村的医疗情况,这种担忧终于在1965年6月26日的会议上集中爆发,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他对卫生部的工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意见,同时强调培养适合农村地区且负担得起的医生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极具意义的思考方向。

在毛泽东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各个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尝试各种新方法,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实践特别成功,成为一个榜样,他们快速培训本地农民,让他们变成能看病问药的卫生员,王桂珍就是这批卫生员中最优秀的一个。

她十分努力地学习医学知识,毕业后就背起药箱,一家一户地去农村,为农民们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她还在村子里种草药,建起简易的药房,结合中西医的方法给乡亲们治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赤脚医生”。

黄钰祥医生也为江镇公社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仅给农民看病,还积极地帮助培训当地的卫生员,毫无保留地把医学知识教给他们,帮助他们提升医疗水平。

1968年,《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关于“赤脚医生”的调研报告,这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特别指出“赤脚医生就是好,”之后,“赤脚医生”的名号传遍全国,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大规模培训那些“亦农亦医”的赤脚医生,并且在县、公社、大队三个层级构建起了医疗服务体系,赤脚医生们肩挎药箱,走村串户,为数以亿计的农民群众提供了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了中国农村医疗发展历程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随着“赤脚医生”的出现,一种新的医疗保障模式——合作医疗制度也开始发展起来,湖北省的赤脚医生覃祥官,在总结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合作医疗方案,这一方案的推行,为农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了更加切实可行的保障。

不过,赤脚医生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由于他们接受的专业训练相对简单,面对疑难杂症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后来,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西医又一次成为医疗领域的主流,与此同时,农村的公社制度也逐渐瓦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赤脚医生这一群体也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赤脚医生制度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记住,他们过去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付出很多,他们所代表的公平医疗的想法,还有他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都应该让我们认真思考,怎样建立更好的农村医疗体系,怎样保障农民朋友们的健康,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想、认真解决的问题。

0 阅读:18
不秃头的历史迷

不秃头的历史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