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时,哈工大一学生本打算回家过节,但得知学校有红烧肉时,贪吃的他

闻史忆今阁 2025-04-16 23:12:52

1950年的元宵节时,哈工大一学生本打算回家过节,但得知学校有红烧肉时,贪吃的他决定吃完红烧肉再回家,谁知就是这一决定,竟为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对前来问候的航天"后辈"们,孙家栋双掌合十,一一回礼,眼神中透露着谦逊与温和。谁能想到,这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他的人生轨迹竟因一碗红烧肉而彻底改变? 回到1950年的那个元宵节,18岁的孙家栋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那时的他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进入土木建筑系,将来成为一名修建大桥的工程师。 元宵佳节,本应是合家团圆的日子。那天下午,孙家栋原本打算前往姐姐家一起过节。就在他准备出发时,突然听说学校食堂晚餐加餐有红烧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红烧肉是难得的美味。贪吃的孙家栋临时改变了计划,决定先吃完晚饭再去姐姐家。 谁知,就在晚餐时间,学校主管人员突然来到食堂,宣布一个重要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在招募人员,有意者可立即报名。听闻这个消息,从小就有报国之志的孙家栋毫不犹豫地填写了申请表。 "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是由这顿红烧肉促成的。"多年后,孙家栋这样回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瞬间。 当天晚上,他便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校的列车。因为俄语基础好,孙家栋被选为空军急需的俄语翻译。1951年,他和另外29名同学一起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在苏联留学期间,孙家栋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才能。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个传统——如果学生考试全部获得5分(满分),照片就能挂在学校门口。一年后如果保持成绩,照片位置就往上移。照片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就越大。毕业时,谁的照片能出现在"照片塔"的顶端,将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 这枚让苏联学生梦寐以求的金奖章,最终落入了孙家栋的囊中。他以所有科目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1967年盛夏,北京酷热难耐。38岁的孙家栋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为了不让汗水滴落到图纸上,他用毛巾缠住脖子,专注地研究导弹设计图纸。就在这时,一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带来了改变他一生的命令:"聂老总指示,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二话不说,很快收拾好简单行李,扛着被卷和书箱前往新岗位报到。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向太空进军的关键时刻。钱学森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并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面对这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孙家栋深知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卫星研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组建队伍?如何按研制规律一步步推进?各系统如何联接?实验该如何进行?一系列技术难题等待解决。 孙家栋首先从组建精干队伍入手,经过详细考察,他从各技术领域精心挑选了戚发轫等18位骨干,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勇士"。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日以继夜地工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基本完成,周恩来总理决定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当钱学森介绍孙家栋时,周总理握住他的手惊讶地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个小伙子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太空,奏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序曲。同事们纷纷称赞:"没有孙家栋的这两下子,卫星上天可能还要再等几年。" 孙家栋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上世纪90年代,65岁的他又担任了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他坚持"卫星定位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所有系统都要掌握在中国自己手里"的原则,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他忍受着腰肌劳损的疼痛,克服耳石症带来的头晕目眩,甚至多次拔掉输液针头赶往发射现场处理紧急情况。 2004年,已经75岁的孙家栋又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面对从3.6万千米的地球轨道跨越到38万千米的月球轨道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依然勇挑重担。当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任务时,这位老人背过人群,悄悄抹去激动的泪水。

0 阅读:71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