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46岁的林纾刚丧妻不久,青楼头牌谢蝶仙便让人送来四只特大的柿饼,林纾

时光漫步园 2025-04-16 20:31:25

1898年,46岁的林纾刚丧妻不久,青楼头牌谢蝶仙便让人送来四只特大的柿饼,林纾打开一看,只见每个柿饼都被咬过一口,还留着齿痕,带着脂粉香气,林纾看后哈哈大笑,随后让人给谢蝶仙送去几条鱼和一首诗。 林纾这人,提起晚清文坛,谁不得竖个大拇指?1852年,他生在福建闽县,家里穷得叮当响,五岁就没了爹,靠外祖母拉扯大。没钱买书咋办?他小时候蹲在私塾外头偷听,捡别人扔的破书页,借书抄书,硬是靠这股倔劲儿读了两千多卷古籍。十三岁到二十岁,别人玩耍,他啃书,墙上还画了个棺材,写“读书则生,不然就进棺材”,这狠劲儿谁比得上?31岁,他考中举人,总算从穷秀才熬成江南有名的才子。 从这个故事看,林纾身上有一种近乎顽固的精神,似乎是为了让自己走出困境,什么都能不顾一切去做。尤其是他那股毅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想想看,小时候一个贫穷的孩子,怎么从外面捡破书页、抄书、偷听别人读书,最后能够博览群书、成为一位文人,光凭这些就足以让人佩服。他甚至敢把“读书则生,不然就进棺材”这样的字写在墙上,可见他心中的压力和对自己未来的巨大期许。而且,他的这种拼劲和决心,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甚至延伸到了他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林纾这一生的经历,正好体现了那时很多文人追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虽然出生贫寒,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硬是打破了命运的枷锁,闯出一片天。他的才华和努力,最终让他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青楼妓女谢蝶仙送来的柿饼,还是林纾送回去的鱼和诗,这看似有些风月之事的互动,实际上也透露出他超凡脱俗的气度和对世事的独到见解。他并不因贫贱而自卑,也不因成名而自高自大,反而以一种相对轻松、调侃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从林纾的个人生活来说,他可能并未过多考虑这一点,而只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但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在一些人际互动中,是否过度地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往往会让人产生不平等甚至不尊重的感觉。即便他与谢蝶仙的互动充满了玩笑和幽默,也许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阶层的固化。或许,在林纾的眼中,谢蝶仙不过是一个提供娱乐和生活调剂的“配角”,而他自己则是高高在上的“主角”。 在另一方面,林纾能够接受谢蝶仙的送礼并回赠诗歌和鱼,似乎也表现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风雅。他的诗才不是仅仅用来获得荣誉和奖赏,而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来与他人交流,表达情感。他通过写诗回应谢蝶仙的柿饼,或许不仅仅是在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是在无形中打破了社会常规中对“文人”与“低层人士”之间的壁垒。 他身上展现的这种态度,也许是晚清文人群体中较为罕见的,能够突破世俗框架,活得自由而洒脱。像他那样在“文人”与“风月”之间游走自如,似乎能让我们看到一种不被名利束缚的“真我”,而这种态度,也许正是他在当时获得认同和影响的原因之一。 然而,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来看,林纾的这种做法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示范,依然值得反思。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不如今日稳固,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不断,正是知识分子面临巨大困境的时期。林纾依赖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困境,虽然值得称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封建色彩浓重的社会中,真正的“自由”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局限的。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生活的压力远远超过了文人们的心灵追求,如何打破这些阶层和身份的束缚,恐怕才是历史中最为深刻的课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09
时光漫步园

时光漫步园

探索历史新趋势,发现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