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甲骨文上没有记载,为何周人却知道? 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共祖,但三

历史勘探者 2025-04-16 19:52:53

三皇五帝:甲骨文上没有记载,为何周人却知道? 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上古共祖,但三皇五帝的传承过程,却存在很多谜团,让人破难理解。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时代,至于三皇五帝到底是谁,不同史书记载各不相同。除了我们熟知的《史记》版本之外,还有诸多版本,部分版本中还有庖牺(伏羲)、神农、炎帝、少昊、太昊等。可见,很多上古帝王的事迹传承了下来,被周人载于史册。 然而甲骨文出土之后,人们查阅这份商代皇家档案时,却发现上面并没有三皇五帝、共工、祝融等的踪迹。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古史记载,帝喾或帝舜可能是商人始祖,但甲骨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喾”或“舜”,至少没有铁证证明两人在甲骨文中出现过。 按照传承顺序来说,三皇五帝传于夏商,然后再传于周代,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问题在于,既然甲骨文上没有三皇五帝的记载,为何周人却知道呢?

首先,甲骨文并非商代全部档案。 甲骨文是占卜文书,记载的是商代求神问卜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书,并非商代全部档案,其中没有涉及到三皇五帝似乎可以理解。 当然,还有部分甲骨文已被当作“龙骨”吃掉,这就是“口吞商史”。说不定,我们念念不忘的很多内容,早已被人吞食了。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商代理当已有日常性文书,用以管理国家,而甲骨文上的某些文字足以印证这一推论,也能印证周代文献所说的商代“有册有典”。

根据甲骨文上的“册”、“典”、“书”来看,“册”是竹简成书的形象,“典”(见上图)是双手捧着“册”的形象,“书”是手持笔在书写的形象。部分甲骨文上的墨迹显示,商代可能已有毛笔,“书”展现的是手持毛笔写字。 由此可见,商代日常性文书无疑就是竹简或木简,与春秋战国的一样。也就是说,商代日常性文书档案,极有可能被周人俘获,从而将上古史传承了下来。

其次,甲骨文未必没有记载三皇五帝。 甲骨文上大约有4500个文字,如今真正被破译的还不到一半,焉能说三皇五帝的名字不在没有破译的文字里? 之所以这么说,与商人对三皇五帝的姓名称呼问题有关。 1,三皇五帝的姓名,到底是哪几个字,其实如今并不确定,比如我们熟知的伏羲,周代文献中的称呼有伏羲、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伏牺、黄熊氏、太昊等。那么,商人如何称呼伏羲等人,我们并不知道。

2,秦始皇的书同文之前,中国没有文字大一统,夏商周时很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以战国七雄的马字为例,各国都不相同,即便身处战国时代的贵族,如果没有经过特别训练,也很难辨认出其他国家的文字,且除了秦篆之外,其他六国马字传承都已断绝。因此,商人、周人的文字中存在一脉相承的部分,但也必然存在大不相同的部分。 也就是说,商代对颛顼、伏羲等或许有所记载,但商人对他们的称呼、以及名字的写法,与周人的大不相同,相应文字也没能传承下来,于是如今我们就很难知道甲骨文中到底有没有三皇五帝的记载。

第三,三皇五帝或是各部族始祖神的大杂烩。 根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上古时期满天星斗,江浙、四川、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先后出现上古古国,而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或统一的联盟性质的国家。 其实,以当时的交通、通讯、生产力等条件来看,也不可能出现后世大一统的国度,只可能在某段时间内出现一个区域性的强大部族。 因此,史书上的三皇五帝、祝融、共工等人,应该只是各个部族的始祖神,或是各族在上古非常杰出的人物。

周代之后,黄、淮、江、汉一带的部族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但各族都有自己的神话,都有自己的始祖神,于是周代战国文人可能在此基础上将名气更大的始祖神保留了下来,并将他们编进一个共同的谱系中,于是就此形成了三皇五帝的传承。其中,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线性传承的方式编写了五帝本纪。 商代时期,作为统治者的商人,一般只会祭祀自己的保护神,而不太可能祭祀其他部族的始祖神。由此,甲骨文中没有三皇五帝、祝融、共工等人的记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以上三种分析来看,笔者认为第三种更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当然,上古很多历史被掩盖在迷雾中,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3

用户10xxx13

2025-04-19 08:12

那些喜欢宣传甲骨文没记载什么什么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被外国人收买意在诋毁中国文明的人,另一类是缺少三皇五帝夏商文明妒忌中原(河南)文明的西戎人(陕西)

用户10xxx13

用户10xxx13

2025-04-19 08:09

甲骨文仅破解已出土文字的30%,且很多遗址只开发极少一部分,二里头仅开发千分之二。“昔三代居于河洛之间”意思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国都在洛阳一带的河洛地区,史记有记载且已挖掘到遗址的夏都有很多,比如:夏禹定都颍川阳翟(见史记夏本纪),阳翟为今河南禹州,对应有禹州瓦店遗址,后迁都至阳城(见史记夏本纪),阳城为今河南登封,对应有登封王城岗遗址,夏禹的孙子太康迁都斟鄩(见史记夏本纪),之后夏又迁都数次,最后夏桀又迁回斟鄩(见史记夏本纪)。史记等史书认为斟鄩在伊洛河地区的巩义回郭镇罗庄或与巩义相邻的洛阳偃师县二里头,巩义的夏朝遗址较少,二里头C14测年代符合斟鄩。登封、巩义古代也属洛阳。巩义发现的有距今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为三皇五帝时期国都。偃师除了二里头,还有个商都遗址,偃师商都遗址为商都西毫,商汤灭夏定都毫,汉书记载商汤的毫都位于偃师。史记记载商汤以毫为国都是因其先祖帝喾(五帝之一)也以毫为国都。我是巩义人,巩义登封等县至今广泛流传着大量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民间故事。陕西地区在秦之前都属于边远地区,比如秦国被中原各国称作西戎(西方蛮夷),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灭商后即已与周公商定定都洛阳

猜你喜欢

历史勘探者

历史勘探者

老鹿历史勘探,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