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突然驾崩,立储密旨下落不明,皇后为何拥立旻宁而不立亲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于承德避暑山庄突然病逝,爱新觉罗·旻宁即位为帝,是为清宣宗。在皇帝突然驾崩,立储密旨又下落不明的情况下,清仁宗继后钮祜禄氏的懿旨,可以说在清宣宗的即位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清宣宗到底是怎么即位的,孝和睿皇后为何不立自己儿子,而拥立旻宁呢?
皇帝去世敕书下落不明,皇后懿旨助旻宁顺利即位 按照《清实录·宣宗实录》和《清史稿·宣宗本纪》等史料的记载,旻宁的即位过程似乎极为顺利,在嘉庆帝去世之后,大臣们便打开鐍匣,取出了早在嘉庆四年便已经写下的敕书,宣示了旻宁的储君地位,随后旻宁护送嘉庆梓宫回京,顺利继承皇位。 然而,从相互矛盾的史料来看,旻宁的即位过程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自圆明园启程前往热河秋狝,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和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等随驾,此时的他还是“身体丰腴,精神强固”。然而,当他于二十四日抵达热河行宫后,便“圣躬不豫”,更是于二十五日深夜因病情加重而暴毙。 按照御制《古今储贰金鉴》的规定,自清世宗改制以后,清朝便开始推行秘密立储制度,此后历代皇帝在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只预立密旨二道放好即可,一份封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份封存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 按理来说,即便皇帝突然去世,只需要大臣将立储密旨拿出来,当众宣示储君人选,便可顺利完成交接。然而,嘉庆帝死后,他那份随身携带的密旨偏偏找不到了。
按照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和《清史稿·宗室禧恩传》等史料的记载来看。嘉庆帝临终之时,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便督促随驾太监寻找立储密旨,然而众人一番翻箱倒柜,直到嘉庆帝去世,也始终没有找到那封立储密旨。 于是,随侍嘉庆身边的大臣们便分为了两派,以总管内务府的宗室大臣禧恩为首的一班大臣,认为应该迎立旻宁即位,但以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为首的一众大臣却认为事关重大,还是应该以皇帝的密旨为准,因此始终没有同意。
禧恩和托津、戴均元相持数日难以决断,而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得知嘉庆帝突然驾崩,又无密旨传位的清仁宗继后钮钴禄氏,竟然不顾秘密立储制度和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从京城发出懿旨,其中写道,“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明确表示支持皇次子旻宁即位。 在这种关键时刻,孝和睿皇后的这封懿旨,无疑对旻宁的即位至关重要,以至于旻宁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正是因为这封懿旨,托津和戴均元等大臣便也不再坚持,决定拥立旻宁。
奇怪的是,就在众人都已经做出决断之后,那封怎么也找不到的密旨竟然又冒了出来,按照《戴公(均元)墓碑文》所说,乃是由一个小近侍找出来的,然而这也未免太巧了。 而在《清实录》和《清史稿》等史料中,则只记载了公启鐍匣之事,即嘉庆帝临终前,诏命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宣示了旻宁的储君地位,清宣宗遂奉密旨即位。对于此前发生之事,则是只字不提。 孝和睿皇后为何不立亲子,而拥立旻宁即位 嘉庆帝前往热河时,孝和睿皇后之子、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亦随驾前往,那么在迎立储君的关键时刻,孝和睿皇后既然已经选择了干政,为何不迎立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拥立旻宁即位呢?个人认为,应该有以下两点原因。
1.嫡长子身份的优势。旻宁虽然只是嘉庆帝的次子,但却是嘉庆帝第一任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之子,而其长子穆郡王不仅只是諴贵妃所生,而且早在两岁时便夭折了。也就是说,旻宁乃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虽说清朝立储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历经上千年传承的封建礼法制度,又岂是那么容易被抹除的。在先帝没有确立储君的情况下,嫡长子身份的天然优势,是根本不可逾越的。
2.旻宁深受父祖宠爱。旻宁自幼便深受祖父乾隆帝和父亲嘉庆帝的喜爱,乾隆帝不仅经常对其赏赐,更是在晚年亲自主持了旻宁的婚礼,以致旻宁婚礼的隆重程度放眼整个大清都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如此,乾隆甚至还打破常例,特许新婚夫妇继续住在了皇宫。 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林清为首的天理教徒进攻紫禁城,旻宁在这次事变中不仅指挥得当,甚至亲自以鸟枪击毙两人,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以致嘉庆帝对其颇为称赞,不仅加封为和硕智亲王,就连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嘉庆帝对旻宁日益器重,这是朝野众所周知的。
正因如此,孝和睿皇后膝下虽然有两个儿子,但与旻宁相比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如此情形下,与其斗个两败俱伤,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反而能够让旻宁对自己感激涕零,以保全母子三人。事实上,旻宁即位之后,对待其母子三人的确犹如亲生母亲和亲兄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