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次子冯洪志一直生活在美国,82年回国曾希望总设计师给点照顾,结果被婉拒。 冯洪志出生在军事将领冯玉祥的家庭,自幼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冯洪志年仅12岁时,冯玉祥便送他前往苏联留学,随后又转至德国深造,学习先进的科学与工业知识。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中,冯洪志还与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蒋经国。 留学归国后,冯洪志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局面。在这一背景下,他的父亲冯玉祥不再具备实质的军事权力,但仍旧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活动。他们父子两人在四川省内跑遍了20多个县城,发动民众募捐抗日,共筹集了超过两万两白银,这笔资金不仅支持了国民政府,也部分捐赠给了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冯洪志在冯玉祥的安排下前往美国进一步学习工业技术,希望将来能为国家的重建作出贡献。然而,内战的爆发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使得他的归国之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冯洪志在美国经历了身份和生存的双重困境,尽管他拥有博士学位,但因坚持不改变国籍,他在职业发展上遭受了不小的阻碍。 冯洪志最终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返回中国。回国后,冯洪志虽已晚年,但他依然活跃在社会和学术领域,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1982年9月,为了纪念冯玉祥将军百年诞辰,邓小平特地抽出时间与冯洪志及其兄弟姐妹会面。冯玉祥是邓小平北伐时期的战友,二人有着深厚的友情。 邓小平与冯玉祥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民党反共政变期间,邓小平所处的位置极为危险,冯玉祥曾秘密通知他撤离并赠予经济援助。 此次会面,冯洪志带着满腔热情表达了希望回国定居并为国家贡献余力的愿望。他们的成就,令邓小平深感欣慰,认为他们不仅维护了冯玉祥的名声,甚至“青出于蓝”。 邓小平对冯洪志的回国建议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回应。他认为冯洪志在海外的经历和人脉,特别是其与台湾及美国的联系,更适合继续留在国外,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冯玉祥在台湾拥有深厚影响力,其部下及亲信中不乏台湾军政高层,这为冯洪志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冯洪志在美国的社交网络同样不容小觑,许多历史上的国民党高官在台湾失败后移居美国,他们在当地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冯洪志的这些联系使他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桥梁,他的角色可以极大地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此外,冯洪志与蒋经国的个人友谊为其斡旋两岸关系提供了额外的便利。两人的旧识关系使得冯洪志在处理敏感问题时能更加顺畅。 1982年,冯洪志已经年逾古稀,却不甘于安逸的退休生活,决定为中国的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余力。在接到邓小平关于国家统一重要性的指示后,他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 首先,冯洪志在美国创建了一家工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建立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冯洪志为了向祖国输送先进技术而采取的策略。虽然许多技术受到美国的出口限制,但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广泛的人脉,成功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此外,冯洪志充分利用在美国的华侨资源,建立了一个广泛的联络网络。他不仅与国民党的老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保持联系,而且还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发声。他组织并资助这些人向台湾的亲友发送信件,表达对祖国统一的支持与期望。 最具战略意义的是,冯洪志借助与蒋经国的老友关系,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文交流。他亲自前往浙江奉化,拜访了蒋经国母亲的墓地,并从那里带走了土壤和家乡的照片,装入锦盒中寄给蒋经国。这份具有深厚情感价值的礼物触动了蒋经国,促使他对两岸关系的硬态度有所软化。这一行动最终导致台湾宣布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这是两岸关系“破冰”的重要一步。 尽管冯洪志在美国拥有庞大的资产,他的生活却异常简朴。作为公司总裁,他没有豪华的私人别墅,生活节俭,将大部分资金存储,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需要捐款。即便年岁已高,每次长途飞行后脚部肿胀,他仍坚持工作,不愿意休息。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