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评价阎锡山不太容易,但只评价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水平的话,那可是独一档的一一阎锡山以一己之力把徐帅衬托成了韩信 Plus 1948年2月,当解放军发动临汾战役的号角响起时,远在山西的晋绥军指挥官阎锡山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早已察觉到国民党军队在传统坚固城防之外与解放军野战时的劣势。 阎锡山曾感慨:“我们有飞机,有大炮,沾了这飞机大炮的光,学下个守,受了飞机大炮的害,没有学下个跑。” 然而,阎锡山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晋绥军缺乏民众的支持。没有像解放军那样周边民工大军和地方民兵的协助,晋绥军在山西的乡村简直如同盲人、聋子,行动极其困难。 尽管存在这样的局限,阎锡山的行动力仍旧不容小觑。他迅速抽调晋绥军中的精锐力量,组成了一支名为“野战军”的新部队。这支部队背靠着同蒲铁路,战略位置重要。 为增强指挥力,阎锡山任命了第7集团军的赵承绶作为总司令,而具有日本军队背景的元泉馨(已改名为元泉福)则被委以副司令的职责。该野战军的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其中的第10总队,这是一支以前日军为核心组成的部队,其炮兵和装甲兵力量得到了显著加强。 这些部队下辖的主要力量包括第33军的卢鸿恩指挥的第46师以及韩春生的第71师。他们在阎锡山的指令下准备与解放军进行一场关键的对抗,希望通过这种高度机动的战术来逆转局势。 与此同时,华北的解放军在徐向前和周士第的指挥下也进行了战略性的重组。 他们建立了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这支兵团整合了包括第8纵队和第13纵队在内的多支部队,还有太岳军区和晋绥军区的主要力量。尽管总兵力只有6万余人,不及阎锡山晋绥军的一半,但这支兵团的战斗力却极为可观。 1948年6月11日,一场关键的战役在晋中爆发,这是解放军展示其战术优势的一次机会。徐向前的指挥被证明是精妙绝伦的,他成功地利用地形和兵力部署,以少胜多。解放军在汾河沿岸首先攻击了阎锡山部队的精锐——有“亲训师美誉”的第72师和亲训炮兵团。 随后,解放军转向平遥,完成了对阎锡山19军的包围和歼灭。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展示了徐向前的战术天才,也标志着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 在榆次、太谷、徐沟之间,一片南北五千米、东西十千米的狭窄地带成为了战争的临时中心。1949年7月中旬,赵承绶的“野战军”总部以及下辖的第34军、第33军和第10总队,正被解放军的铁环紧紧包围。对于解放军而言,这是消灭阎锡山残部力量的决定性时刻。 徐向前将指挥部设在距离敌人阵地仅十几华里的粮庄,不顾个人安全,亲临前线。这一决策不仅彰显了他的军事魄力,也大大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解放军的战术是大胆而精确的穿插行动,通过迅速突破敌阵,将赵承绶的军队一网打尽。 7月16日,赵承绶和他的部队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后终于支撑不住。赵承绶及其部队被解放军从藏身的散兵坑中拖出,这一行动象征着阎锡山在晋中地区的军事力量的彻底崩溃。 与此同时,为阎锡山效力的日本军官元泉福中将和参谋长水野选择了自杀,以此结束了他们的军事生涯,也为晋绥军的终结画上了句点。 紧接着在7月17日,解放军继续前进,占领了太原武宿机场。晋中战役期间,解放军共解放了14座县城,歼灭了十万余名晋绥军,使得太原周边的地区全部变成了解放区。 然而,阎锡山在战争的早期阶段曾试图通过快速机动的战术与解放军竞速,但最终这种策略证明是失败的。当他听闻解放军即使在大雨中也能够一夜之间快速行军百华里,他意识到自己的策略有多么的不切实际。 这时,阎锡山的军事资源已经几乎耗尽,仅剩下大同、太原两座城市及一些零散的兵力。尽管蒋介石从西安急调胡宗南的整编第30师,加上阎锡山从各地招募的残兵败将,勉强将纸面兵力扩充到12万,但实际上,晋绥军已无再战之力。 阎锡山心知,自己的军队已步入绝境,太原与大同的解放也只是时间问题。
全面评价阎锡山不太容易,但只评价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水平的话,那可是独一档的一一阎
青史如烟啊
2025-04-16 10:17:56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