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明:在信仰的山路上两次“牺牲” 1934年深秋,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路,闽赣苏区的天空被硝烟染得通红。时任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杨道明站在指挥所前,望着战友们远去的背影,毅然转身走向了更加艰险的战场——他奉命留守苏区,在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剿中展开了三年游击战。这段历史后来被他轻描淡写为“打游击时天天钻山林”,但史书里记载着,他曾在突围中被弹片击中胸口,是老乡用草药救回一条命。 1939年,当搜山的枪声渐渐平息,这位31岁的革命者却消失在福建鼓山的云雾中。他换上了僧袍,法名“馨扬”。并非对革命心灰意冷,而是在目睹太多战友倒在血泊中后,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信仰:寺庙成了新的“联络站”,他用香火钱购买药品,借化缘之机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直到1949年福州解放,这位曾让敌人悬赏千大洋的“赤匪头目”,才以住持身份走出藏经阁,笑着对解放军说:“你们来了,我这庙门也好开了。” 命运的波澜在1966年再次掀起。当造反派冲进鼓山,从箱底翻出苏维埃政府的旧印章,质问他真实身份时,杨道明平静地回答:“我以为革命牺牲过一次。”这句朴素的话,道破了他对“牺牲”的双重理解:年轻时牺牲的是安逸生活,在枪林弹雨中践行救国理想;中年后牺牲的是功名利禄,在青灯古佛间守护初心。他始终记得,1931年在兴国县第一次穿上列宁装时,对着红旗许下的誓言不是当官享福,而是“为天下穷人谋出路”。
杨道明:在信仰的山路上两次“牺牲” 1934年深秋,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路,闽赣
乃婕
2025-04-16 08:22: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