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猛然瞥见一位昏迷的年轻女兵倒在自家门前。他警觉地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人,一把将她抱进屋内安置在炕上。须臾之间,女兵颤抖着解开衣衫,从怀中托出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孩,泪眼婆娑地恳求道:"恩人,让孩子随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消息源自:《陇东革命老区口述史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原兰州军区政治部2005年解密档案;军史学者李红旗《西路军子女收养研究》第三章】 1937年的腊月,河西走廊刮着刀子般的西北风。王守业蹲在自家土窑门口搓着冻僵的手,突然听见院门传来"咚"的闷响。这个陇东小地主当时还不知道,这声响动会改变他全家的命运。 "当家的,外头像有东西撞门。"妻子李氏从灶台边直起腰,沾着荞麦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王守业提着马灯刚拔开门栓,一团黑影就栽进他怀里——是个裹着破羊皮袄的年轻女人,怀里鼓鼓囊囊的。等撩开袄子一看,里头竟裹着个睡得正香的婴儿,小脸冻得发青。 "求您...给孩子条活路..."女人嘴唇裂着血口子,脚上的布鞋早磨穿了底,露出的脚掌血肉模糊。李氏倒吸凉气:"这兵荒马乱的..."话音未落,女人突然"扑通"跪在冻土上,"咚咚"的磕头声在夜里格外刺耳。王守业看见她额角渗出的血混着泥土,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夭折的大女儿。 收养红军的孩子是要掉脑袋的。马步芳的骑兵就在三十里外的镇子上挨家搜查。王守业摸着婴儿襁褓里缝着的红五星,转头对妻子说:"灶眼还热着吧?先熬碗小米粥。"那夜之后,村里多了个叫"王念军"的娃娃,而那个叫林雪梅的女红军,天没亮就消失在风雪里。 1939年开春,马家军的皮靴终于踹开了王家大门。带兵的排长用刺刀挑开炕上的被褥,突然狞笑起来:"红军的被单!"王守业被绑在院里的枣树上挨鞭子,血顺着树皮往下淌。"说!是不是共匪的种?""军爷明鉴,这是我堂兄的孙子..."他吐着血沫子坚持这套说辞。李氏抱着两岁的念军跪在边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竟阴差阳错让军官烦了:"晦气!走!" 这场灾祸让王家卖了二十亩地疏通关系。转年又逢大旱,亲生的儿子没能熬过那个冬天。念军六岁那年,王守业把最后一块银元塞给私塾先生:"让娃认几个字,将来...不当睁眼瞎就行。"其实他早从货郎嘴里听说,林雪梅的丈夫战死在倪家营子,她自己去了延安。 1950年秋天的晌午,三个穿军装的人敲开了王家的新盖的砖房。领头的中年干部掏出个绣着五角星的肚兜:"老乡,认识这个吗?"已经十三岁的念军正在后院劈柴,听见动静跑过来,那干部盯着他左眉梢的痣突然红了眼眶:"和他娘一模一样..." 华东军政委员会给的六百元补偿金,够在县城买三间铺面。但王守业只买了口新棺材安葬老母,剩下的全换成全国粮票。送孩子走那天,李氏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全煮了,临上车塞进包袱里。念军后来写信说,他在南京见到了当妇联主任的生母,但信里没提林雪梅看见他穿布鞋就掉眼泪的事。 1962年,王守业夫妇实在受不了南方的梅雨天,悄悄回了甘肃老家。文革时有人来调查"反动军官后代"的事,老汉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我儿在朝鲜立过功,他娘是长征干部,你要批斗?先去省革委会开证明。"其实念军早被下放农场,而林雪梅在去年冬天就病逝了——这些事,老两口是三年后才从隔壁复员兵嘴里听说的。 1976年清明,已经两鬓斑白的念军带着妻儿来到陇东。黄土坡上的新坟前,他摆开从南京带来的盐水鸭和雨花茶。十岁的儿子突然指着墓碑问:"爸爸,这是爷爷奶奶吗?"念军摸了摸口袋里那个褪色的红肚兜,轻轻"嗯"了一声。远处山坡上,当年林雪梅踉跄离开时踩出的脚印,早被四十年的风雨抹平了。
也是颠覆认知了,历史上的元朝真的是这样吗??不过
【98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