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并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15 15:35:14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并带着两个儿子来为他扫墓,看到王发坤的墓碑后,妻子再次泪流满面。 1946年9月,王发坤诞生于贵州省的一个农家。王发坤自幼接受父母的影响,深知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保护每一个国人免受外来侵犯。他的父母曾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1968年,22岁的王发坤决定加入军队,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他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结合自己从小到大积累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入伍前,王发坤向他的青梅竹马李金花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李金花是他的儿时玩伴,对他的决定表示全力支持,并承诺等他归来。在离开前,两人在家门口种下一棵梨花树,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王发坤对李金花说,每当她想念他时,就看看这棵树,等到树开花结果时,他们就结婚。 1974年,他利用假期回到家乡,与李金花在梨花树下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见证了两人情感的结晶。1979年,接到转业通知,被安排回到老家工作。然而,就在他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时,中越边境突如其来的战事召唤他必须返回战场。 转业的希望破灭,王发坤毫不犹豫地回到了部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的部队奉命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深入敌后,作为奇兵发起突袭。然而,他们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越军的伏击,王发坤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后,军方对王发坤的英勇行为给予高度评价,并追授他二等功,认定其为烈士。 中国西南的广袤大地上,云南屏边烈士陵园静静地坐落,这里安息着无数为国家献身的英雄。2007年,李金花得知她那英勇的丈夫王发坤也葬在这片圣地中。 王发坤牺牲时,留下了李金花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面对生活的艰辛,李金花展现出非凡的坚强。她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的成长,还要承担起赡养年迈父母和公婆的责任。家中仅有的财产是一间新修的土房和山上的两亩田地,这些都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 李金花从军队收到的800元遗属补助金,她没有留下一分钱,而是用来偿还丈夫生前借下的2000元债务。在之后的十一年里,她每年都会设法节省下一些钱,不论多少,都坚持还给债主。邻居们看在眼里,劝她改嫁以减轻负担,但她始终未接受。 生活的重担并未使李金花屈服。她下地耕作,一边种粮一边采集野菜,确保全家不至于饥饿。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也开始在家中承担起劳动,使得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尽管如此,李金花的健康因长期的劳累而大为损伤。家里没有多余的资金供她治病,她只能依靠家中的药物勉强维持。 一天,李金花在整理丈夫遗留下来的物品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军功章。她想要寻找丈夫的墓地,以寄托哀思。她让儿子在本地的几个烈士陵园中寻找王发坤的名字,虽然多次寻找未果,但她并未放弃。 机缘巧合下,李金花的儿子联系到了王发坤生前的营长。老营长虽已年迈,但得知有人寻找王发坤,便提供了一些线索。2007年,李金花得知丈夫安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的消息,准备前往那里。她终于在烈士陵园的一角找到了丈夫的墓碑。 在2006年得知丈夫王发坤牺牲的消息后,李金花决定前往云南省屏边县的烈士陵园。王发坤作为军人,在国家需要时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而李金花则坚守家庭,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然而,李金花面临的首个挑战是经济上的困难。由于家庭贫困,她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一长途跋涉。在尝试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时,由于缺乏偿还能力,她的请求被拒绝。这一切没有阻止她,她的大儿子最终设法借到了2000元,虽然这笔钱并不充足,但足以让她实现这次心愿。 在清明节那年,李金花与她的两个儿子终于到达了王发坤的墓前。站在丈夫的墓碑前,李金花感受到了28年来的分离和艰难岁月带来的沉重负担。她在墓前泣不成声,流露出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生活艰难的无奈。 在李金花的泪水渐渐平息后,她和儿子们以献花和烧纸的方式,表达了对王发坤的敬意和缅怀。 这个感人的故事很快被爱心人士和媒体发现,并广泛报道。社会上的许多人被李金花的坚强与无私所感动,纷纷向她伸出援手。在社会慈善活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李金花的家庭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她家的老旧房屋被重新建造,变成了一座两层小洋楼,大大提升了她和家人的居住环境。 由于年岁已高,李金花无法频繁前往云南祭拜丈夫,当地军区在她家附近的树林中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使她能够在家门口缅怀丈夫。此外,李金花的孙子受到祖父的影响,也选择了加入军队,继续履行保家卫国的责任。

0 阅读:31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