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一个普通家庭,他的成长环境和早年教育为其后来的思想觉醒和政治选择奠定了基础。1913年,年轻的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随后前往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进一步学习政治学。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大钊目睹了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这一霸权行为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反帝意识。为此,他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总会,通过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等文献,呼吁国人觉醒和抵抗外来侵略,此举让他的政治立场愈发鲜明。 1916年归国后,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和经济学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这一时期,他关注中国的文化和教育改革,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予了李大钊极大的启示,他通过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表达了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和赞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深受其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通过大量的写作和演讲,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他的文章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庶民的胜利》等,不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俄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与影响,也普及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革命思潮。 进入1919年,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念已经相当成熟。他在北京大学通过讲座和文章,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唤醒国人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他的文章和演讲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 在1920年代,李大钊在思想上有所建树,他还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实际的革命活动。1920年代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努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党的初期,他担任重要角色,不仅是理论的布道者,也是实际行动的组织者。 他的努力不仅限于文化和教育领域,还涉及到实际的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动员。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步组织和活动多有他的参与和推动,他不仅是理论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参与者。 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当时,他已是公开的共产党领导人之一,其政治立场和活动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根据史料记载,李大钊是在北京的住所被直系军队突袭捕获的。捕捉行动迅速且突然,李大钊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机会。 李大钊被拘留在北京的京师看守所。在狱中,他遭受了审讯,但据报导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并未屈服。尽管身处逆境,李大钊的勇敢态度和理念在狱中依然影响着周围的人。 不幸的是,李大钊的被捕最终导致了他的牺牲。在被捕仅仅几天后,即1927年4月28日,他和其他19名革命同志一同被秘密处决,结束了他充满激情与奉献的一生。
1975年,病危中的周恩来向秘书交代了一个隐藏心中40多年的秘密:“请告诉文物局
【48评论】【20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