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公开。
提起常香玉,想必大家是非常的熟悉,是河南豫剧界的一代宗师,乃至是在全国的戏曲界,都可谓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她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身怀戏曲各项绝技,更是一代戏曲流派的创始人,虽然她一生道路都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公开。是十分的坎坷,但是她在戏剧上的成就可谓是巅峰造极。
观众听到她的唱腔都会感觉是一种享受,很多不懂戏曲的人听了她的戏,都能很轻松的听懂唱的是什么,因为她的特点就是一字一句,一点不含糊的把词曲送到观众的耳朵里。
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戏曲事业,自己始终都认为戏比天大,因此他深受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但是晚年的她却做出了一个令世人十分震惊的举动!
原来,常香玉小时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她原来名叫张妙玲,因为当时拜师学艺的缘故,就随其义父姓常,改名香玉。她改了这个名字以后,真的是人如其名,玉石外表纯洁高雅,内在坚定不移。
又加之其姓常,与之联系起来,真的可谓是一语中的,自从她9岁学艺开始,直到她82岁陨落,几十年间,她对曲艺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艺术之花常香不败。
为她当时取名的师傅可能都没想到,自己取名时的一点儿小心思,竟然被常香玉落实的如此到位。她九岁开始就9 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
在学习期间,她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戏曲是一件必须从小就开始打底的一件苦差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学戏之苦苦过地黄连。每天早早就要起床吊嗓子,练身段,练习不好就要挨板子,就要加练。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不管其他小孩在这个年纪怎样的疯玩,她却只能在师傅严厉的目光下,一次一次重复着枯燥乏味的戏腔,一遍一遍背着晦涩绕口的戏词,在我们看来这比上学还苦的活,在当时的常香玉眼中,却是如此的幸福。
那是因为在常香玉小的时候,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能上的起学的孩子更是寥寥无几。即使当时能上学的,都是一些贵族子弟,更多的都是一些男孩子,女孩子能上学的那更是凤毛麟角了。
但是唱戏却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女孩子能够独立养活自己的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一旦唱出了名,那就是一角儿,到时候也能改变命运。
但是,女孩子也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学习唱戏的,因为常香玉的家族有这方面的基因,有着学戏的传统,她才有机会作为一名女孩子去学习唱戏。因此,她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她心甘情愿的吃苦练习,就这样在她艰苦付出之下,她很快就打下了扎实的唱戏功底。
她最初是学小生的,之后又学习了须生武丑,前面这些她都掌握的非常熟练以后,她决定找一门符合她气质的角色进行专业的表演,就这样,她之后就专演旦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路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十岁就登台演出,十三岁就能主演西厢的六部,在之后的衍生涯中,更是不断地开拓创新,采纳各家各派之长,汇集于自身的唱腔之中,大胆将各剧种的优势容纳到豫剧当中去,开辟了豫剧唱腔改革的先河,自成一派,之后更是将其发扬光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重要的是常香玉不仅仅只是一位以唱戏为生的“戏子”罢了,她还是一位非常拥有爱国情怀的爱国人士,在抗美援朝期间,她率领着自己的剧社全国各地到处演出,把赚来的钱,直接全部用来为我国捐赠了一架战斗机,她的举动,真的是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从此“戏子”的角色地位通过常香玉的爱国壮举,悄然的变化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着江还在唱曲的荒谬之举了。
晚年的常香玉也算是非常的幸福,但是她在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公开。
原来,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孙女小常香玉,深的她的真传,对于戏曲方面也是颇有天赋。但是在常香玉晚年病重时,小常香玉却是违背了常香玉的意愿,对常香玉的戏曲流派大胆创新,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
这让常香玉很是不能理解和原谅。于是立下遗嘱,要收回小常香玉的名号。但是最终也是没能实现,因为怎说小常香玉也是她的孙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