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7年前,身为钱学森侄子的钱永健公然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他还断言“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 2008年,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科学与荣耀之事。然而,钱永健在接受采访时表明自己是美国科学家,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诸多争议。 先来看看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人物关系。钱永健为钱学森的侄子,他的父亲钱学榘和钱学森是堂兄弟。 想当初,钱学榘本来在清华大学有一份工作。钱学森要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受其影响,钱学榘也决定赴美。 但途中钱学榘家里出变故了,无法继续供他读书。这时候,钱学森的父亲帮忙处理家中事务,还承担起钱学榘留学的费用。 钱学榘在国外顺利完成学业后,便留在美国为波音公司工作,并且组建了家庭。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钱永健,是美国出生且在美国接受教育的。 他自幼身体欠佳,患有哮喘,不过他的父母很支持他做化学实验。在他16岁时,就已经有了“金属与硫氰酸盐腐蚀”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少年诺贝尔奖”,成绩优异的他也顺利被哈佛大学录取。 在其学术生涯中,钱永健从化学领域跨越到生理学领域,他对绿色荧光蛋白的改良意义重大,改良后的绿色荧光蛋白被全世界众多实验室所应用。 2008年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但随后他称自己是美国科学家这一说法,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在争议焦点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身份认同方面。一部分人对钱永健的观点难以认同,他们觉得钱永健这样的做法像是忘本。 毕竟他的家族根源在中国,钱家给予他很多帮助,像他父亲求学等方面都得益于钱家的资助,而他不承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甚至否定自己的血统,这让他们很是难以接受。 然而,也有另一部分人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在科学的范畴里,国界不应被过分强调。在他们看来,科学家更应该着眼于跨越国籍和地域的限制,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推动整个科学发展上,为全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从对钱氏家族影响的角度来说,钱学森回国投身国防事业,成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榘则留在美国成为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而钱永健虽在科学领域成绩斐然,但因身份认同引发的争议却使整个钱氏家族成员不同的选择和轨迹所产生的影响变得复杂起来。 从后续影响来看,这一事件在社会层面和家族层面都有所体现。在社会层面,钱永健事件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关于科学研究环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事件下,人们意识到国内科研环境和条件需要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避免类似因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 另一方面,大家也开始重视科学家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问题。如何在培养众多科学家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拥有科学成就的同时坚守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成为一个解决的重要课题。 钱永健事件只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机制,让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在尊重国家和民族的基础上得以更好地实现。 所以,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的身份争议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值得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深入剖析。 信源:时代周报-钱永健: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
我天,瞬间对女性冷知识汗毛直立!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