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1日,150师某团2营在高平南担任警戒任务,被发现的越军包围。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5 09:01:59

1979年3月11日,150师某团2营在高平南担任警戒任务,被发现的越军包围。 1978年12月,一名来自贵州省开阳县的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踏上了前往西藏汽车十六团的征程。他们被安排在四川省德阳县黄许镇孟家公社进行集中训练。 训练期间,他们经常看到火车运送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前往南方,心中难免猜测即将有一场战争。 一个月后,他们被告知将全部调往50军150师448团执行新的战斗任务。被送往四川省什邡县九里埂后,他们感受到了战争的真实逼近。他们被一辆接一辆的卡车拉到了山沟里,最终到达了448团。在这里,他们像货物一样被交接。 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60多元现金及相片寄回家,尽管没有明确说明原因,但他的父母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直到1979年2月14日,关于对越进行自卫还击的通知下发,他们知道,一场真正的战斗即将到来。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边境的自卫还击战正式爆发。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对许多年轻的士兵来说,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面对真正的战火。 2月25日,一支部队接到命令,前往广西方向作战,归广西前线的许世友指挥。随后的一天,在拂晓时分,军号突然响起,宣告着紧急集结的开始。 在出发前的那一刻,留守的战友们帮忙搬运物资,送他们上车,直到军用卡车消失在视线中,才含着眼泪返回营房。 当军队在团部外排成长龙,悄然前往什邡县永兴火车站时,士兵们内心的情感复杂而深沉。火车上的旅程,让他们有机会最后一次经过熟悉的贵州土地,观赏那些可能是最后一眼的美丽风景。 与此同时,消息传来,中国军队以压倒性的力量对越南进行了反击。在金城江火车站,团参谋长的传达的最新战斗命令,让战争的氛围更加紧张。 当士兵们最终到达广西宁明县,看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中年妇女,而不是男人,战争的残酷和悲壮更加显露无疑。 在明江公社峙利大队的日子里,士兵们在农户家临时驻扎,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却仍不忘进行战前的准备和训练。他们被告知,这里距离越南非常近,随时可能发生敌情,因此要格外小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的官兵们渐渐适应了前线的生活。尽管环境艰苦,每天的飞机巡逻和不时的警报,都让士兵们时刻紧绷着神经。 3月6日上午,连队紧急集合。连长的讲话更是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激情。尽管在集训时大家轻松谈论着“为国家而死是无上光荣”,但当真正面对战斗的那一刻,所有的官兵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沉重。 然而,通过共同的坚定和勇气,他们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宁愿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悲悲戚戚地活。 随后,官兵们登上了一辆辆准备好的军用卡车。那天晚上,他们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越过了边境线,走向了越南的战场。 1979年3月的一个午后,150师448团二营在越南高平省班英南以南的朗登地区遭遇了越军的伏击。 由于缺乏经验,警戒不严,特务连的尖刀班未能及时发现敌军的潜伏,导致部队在雾气蒙蒙的山中被突然的枪炮声惊扰,随即遭到了集中火力的袭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越军展现了他们在本土作战的优势,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山地战经验,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 随着战斗的进行,150师的前指部队和二营的撤退路线被切断,几个连队遭到了围困。 在这种情况下,团指挥部作出了分散突围的决策,但由于通信设备落后,与友军的联络断断续续,使得部队的协同变得异常困难。 3月11日的夜晚对150师来说尤为关键,他们原本指望着450团的增援能给予解围,但越军的快速反应和精确判断使得增援计划落空,越军迅速占领了150师撤退路线上的重要地形,进一步加剧了被困部队的困境。 3月12日,全团准备突围,但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和自身指挥的混乱,导致突围行动一度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团部作出了艰难的决定,要求各单位分散突围,以求自保。 随着战斗的深入,150师的士兵们经历了种种艰难,从为了轻装前行而舍弃物资,到在敌军的重围中艰难求生。 1979年3月16日,150师448团的官兵们终于结束了在越南持续了十天十夜的艰苦战斗,乘坐卡车沿着广西那坡县的平孟关公路,满载着胜利的喜悦回到了祖国。 沿途的群众欢呼雀跃,彩旗飘扬,少先队员们将红领巾佩戴在炮口上,而五彩纸花洒满了战士们的身上。热腾腾的茶水、新鲜的水果和其他各种慰问品被群众热情地送到每一位战士手中。 然而,这支部队原本出征的90多名官兵,最终只有20多人得以回国。事实上,这场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份电报的误传。 当时,由于机要员未能准确翻译并传达一份关键电报,导致了整个团的战斗力严重受损。这位机要员因为疏忽大意,最终面临了军事法庭的审判。 回国后的夜晚,当连队的副指导员李昌久开始分发那些为战争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战士们留下的包裹时,每当叫到那些十天前还在一起战斗的兄弟的名字时,无人应答的沉默令人心碎。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