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罗炳辉师长找到了“军工专家”吴运铎问道:“对待日寇还需要更狠些

小博大史 2025-04-16 11:00:13

1943年,新四军罗炳辉师长找到了“军工专家”吴运铎问道:“对待日寇还需要更狠些,最好把日寇的骨头都能炸碎,我军需要这种杀伤力巨大的炮弹,你看看能不能搞出来?”吴运铎起身坚定说:“师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1938年,23岁的吴运铎毅然决定投身革命队伍。 新四军的长官了解到他有机械制造的经验,便将他调往司令部军械所工作。 从小就没能正式上过学的吴运铎深知知识的珍贵,他白天在车间里干活,晚上就借着油灯的光亮自学。机械原理、数学、物理,这些课本上的知识被他一点一滴地消化吸收。 在新四军的军械所里,吴运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武器装备的构造和原理。他用扳手和锤子做老师,以机床和零件为教材,在实践中摸索,在失败中总结。 1941年,随着国民政府停止对新四军的武器弹药供应,部队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每名战士手中只有三发子弹,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数字。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弹药短缺的窘境,战士们不得不用高粱杆充当子弹,在训练时才能勉强维持。 在军械所工作的吴运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看到战士们打仗时被迫省着用子弹的场景,看到因为缺少弹药而不得不放弃战机的无奈。这些画面深深刺痛着他的心。 日军的封锁越来越严,军需物资的匮乏让新四军的处境雪上加霜。但吴运铎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垮,相反,这些艰难的处境更加坚定了他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决心。 他开始带领工友们收集各种可用的材料,甚至连敌人遗留的哑弹都不放过。每一块金属、每一粒火药,在他们手中都变成了制造武器弹药的宝贵原料。 白天,他在工厂里指导生产,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夜晚,他伏案研究,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工艺流程。枪支走火、炮弹爆炸的危险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但没有人退缩。 就这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吴运铎带领着军械所的同志们一步步摸索前进。他们用最简陋的设备,造出了最急需的武器,用最原始的工具,解决了最紧迫的问题。 1941年的七月,日军为了彻底消灭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调集了二十四个师团、共计二十四万兵力,在华中地区发起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日军的飞机在天上投下密集的炸弹,地面部队则采用"梳篦式"的搜索战术,妄图一举摧毁新四军的抗日力量。 日军的进攻给新四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军械工厂。敌人严密封锁了所有可能的物资运输线路,连最基本的生产原料都无法获得。 在这样的困境下,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几枚美军投下但未爆炸的航空炸弹,这些炸弹里的炸药,对于急需弹药的新四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拆除未爆炸的炸弹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为了部队的需要,吴运铎亲自带头进行这项危险的工作。 在一次拆解炸弹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了。尽管吴运铎已经极其小心,但引信内残留的雷汞还是突然爆炸。这次事故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左眼被炸伤,四根手指被炸断,左腿也受到重创。 战友武克俭的牺牲,给了吴运铎更大的打击。同样令人悲痛的是吴屏周厂长的牺牲。在一次试验场的炮弹测试中,一枚炮弹迟迟没有爆炸。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吴屏周独自一人前去查看,不幸被突然爆炸的炮弹夺去了生命。 眼中的弹片一直到1949年去苏联治疗才得以取出。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吴运铎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射程达到540米的枪榴弹。这种武器实际上是一种微型迫击炮,采用步枪改装的方式进行击发,为当时装备简陋的新四军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在研制枪榴弹的过程中,吴运铎始终坚持亲自测试,每一次试射都让战友们躲在安全距离之外。这种不计个人安危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全体同志的敬重。 随后,吴运铎又带领团队开始了平射炮的研发工作。他们利用国民党修建淮河拦水坝时遗留下来的钢管作为原材料,最终研制出了这种能够有效打击敌人坚固工事的利器。 在鸡岗战役中,36门平射炮的威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日军布满碉堡和炮楼的防御工事,这些由吴运铎研制的平射炮一轮齐射就摧毁了敌人的防御阵地。 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吴运铎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技能,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改进工艺。 建国后,吴运铎主持了多项重大国防装备的研制工作,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出版发行,发行量突破500万册。这本书被翻译成俄、英、日等七种文字,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中国军工事业的先驱。 2019年,吴运铎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那一代军工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褒奖。 吴运铎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九死一生》,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观众。这部电影真实记录了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为了祖国的军工事业不惜付出一切的革命精神。

0 阅读:137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