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见到「V单」这个词的时候,对方用北京口味的英语读了一遍。我耳膜地震。看着桌子

飞猪flypig 2025-04-14 23:58:25

首次见到「V单」这个词的时候,对方用北京口味的英语读了一遍。

我耳膜地震。

看着桌子上的 X200 Ultra,感觉 vivo 是铁了心要往旗舰手机里塞进一台卡片机——那个「饼干头」模样的 deco,像是把他们关于影像的野心写在了脸上。

刚刚结束的「vivo 影像技术发布会」上,大家看到了很多颠覆直觉的选择,有些甚至令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我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勇气,但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准备起立鼓掌。

=====================

所以 vivo X200 Ultra 的三颗镜头是:

- 等效 14mm 蔡司超广角镜头;

- 等效 35mm 蔡司人文纪实镜头;

- 等效 85mm 蔡司 APO 超级长焦镜头 II。

「啊?这手机的主摄算是哪颗呢?」在那间神秘的小黑屋里,我脱口而出。

我的印象里,智能手机的「主摄」从古至今都应该是一颗 24mm 左右的广角镜头……难道不是吗?

=====================

在现场询问了 ChatGPT 之后,我发现我的印象似乎出现了一些偏差:

- 初代 iPhone 的「主摄」——其实当时只有一颗摄像头——是等效 37mm;

- 到 iPhone 4S 的时候,是 35mm;

- 在 iPhone 6 的时候进入 30mm 以内;

- 直到非常现代的 iPhone 14 Pro,才变成了 24mm。

这时候,距离初代 iPhone 的发布,已经过去了 15 年。

======================

似乎没有一个答案算是「标准答案」——无论是 35mm 还是 24mm,还是中间的无穷多个可能的随机数字。

iPhone 的「主摄」越来越广的主要原因是:

- 主摄的感光元件越来越大,从早期的 1/4 英寸,变成了现在的 1/1.3 英寸——这个尺寸已经从 iPhone 14 Pro 开始延续了 3 代。

- 但 iPhone 的厚度并没有显著增加,所以 iPhone 主摄的实际焦段也没有太多的扩展余地。从早期的 4mm f/2.8 变成了现在的 7mm f/1.8。

在真实世界的物理制约下,iPhone 的主摄只能越做越广。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被动的选择。

======================

让我们回到 vivo X200 Ultra 的这个「饼干头」deco 上——如果有足够的「垂向空间」,是否可以再次尝试一颗 35mm 的等效镜头?

35mm 有太多太多的诱惑。

它是人文摄影的经典焦段。它在很多摄影师看来,代表了人类双眼看到的世界。我的徕卡、我的康泰时、我的富士、我的索尼、我用来拍摄每一期《平凡开箱》口播画面的 Z CAM 电影机上,都挂着一颗 35mm 镜头。

反正要塞一部卡片机到手机里,为什么不试试这样的主摄呢?

======================

或者说,为什么不忘掉「主摄」这个概念呢?

为什么要有一颗特别特别好的「主摄」,搭配还可以的长焦,然后……委屈一下吧大家,今年再继续给大家一颗特别特别不好的超广角?

为什么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呢?

在今年 vivo X200 Ultra 的三颗镜头里,24mm 和 35mm 采用了同样高质量的感光元件;在 85mm 里用了两亿像素的 HP9 感光元件,再加上一颗 APO 镜头,保证极高的光学素质。

APO 镜头什么概念呢?我有两颗徕卡 M 卡口的 35mm f/2 ASPH 镜头。没有 APO 的那颗,卖 2.8 万;有 APO 的那颗,卖 7 万。光学含金量可见一斑。

======================

去年,vivo 的影像团队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往手机上放三个镜头,你会选择三个什么焦段?

我说:我会放 0.5×、1× 和 4×。因为 1× 可以很容易做出一个「无损」的 2×,所以 4 颗逻辑镜头,正好是 2 倍关系的等比数列。数学上非常精美。

今天看来,35/14=2.5 而 85/35=2.429。虽然和画质毫无关系,但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个数学上「很讲究」的选择。

而在此之上,再算入 2 亿像素各种做除法的能力,我们对于这个影像系统,也就多了许多额外的想象。

======================

回到之前在小黑屋里我问的那个问题:「这手机的主摄算是哪颗呢?」

如果 vivo X200 Ultra 的所有镜头都可以算是「主摄」,那是不是就没有「主摄」了?

我们拭目以待。

拍照买微单还是买手机

0 阅读:92
飞猪flypig

飞猪flypig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