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经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经验 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方,它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组成,其配伍非常巧妙独特,方中并没有用到一味行气除满的药物,但却能治以胃胀为主要表现的诸多胃病。 其机理是通过黄芩、黄连和半夏、干姜,这两组大寒大热看似水火不相容的药物相互碰撞,产生势能,从而推动气机的运行。 现代人饮食结构复杂,食物的偏性明显,要么今天一顿麻辣烫火锅,明天就一顿冷饮啤酒,导致脾胃同时受到寒热的侵袭,所以半夏泻心汤这样寒热并治的方才会效果不错。 以前刚行医治胃胀病时,也是根据中医内科学思路,分寒热虚实,再佐以行气除胀之品,疗效亦可,但总觉得偏慢。后来开始转用半夏泻心汤思路调治,屡获佳效。 下面谈一谈我用半夏泻心汤的思路,也就是什么情况下我会考虑使用此方。 以胃胀为主诉的患者,其具体表述不尽相同,大致有吃点饭就胃胀,经常感觉的胃部胀满等等,这时候先把脉判断虚实,如果脉偏弱,腹部弹力很差,人软乏力,就不能使用半夏泻心汤,因为此方为和解剂,虽然有党参、大枣、甘草补益,但整方降逆为主,如果遇到虚劳者,则升气之力不足,服用更绝乏力无神。大塚敬节在《汉方诊疗三十年》里就提到自己盲目的使用半夏泻心汤治一个保姆的胃胀,结果吃了人软得不行,都起不来了,后来转成理中汤才挽回局势。对于这种体能、脉象、腹力均低下的胃胀,我多用茯苓饮或者香砂六君子汤。 而临床上大部分胃胀体能均还可以,可能也会表现出来某一方面的虚像,但整体上看过去还凑合,而且问诊时患者的寒热属性并不是很突出,这个场合下,就可以不用思考地直接使用半夏泻心汤,往往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六旬大爷,面色暗红,高血压药、高尿酸药口服中。主诉:多年肠胃不适,稍微吃点冰的食物胃就胀,稍吃饱点的胃胀,胃口很好,很容易上火,口臭,舌红苔黄腻。痛风,关节不适。小便黄不清,有泡沫。脉弦,舌淡红,苔黄厚腻,中间有裂纹。 腹部有弹力,无压痛。于是开方半夏泻心汤加减,用方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大枣、甘草、佩兰、石菖蒲、茵陈、土茯苓、萆薢、麦冬。 思路:患者面色暗红,喉咙、扁桃体易发炎,为上热,不能食冰,为畏寒。半夏泻心汤证明显。 关节不适和痛风有关,痛风我常用茵陈、土茯苓和萆薢三药组合,可以清利湿浊。佩兰和石菖蒲是一个对药,专门用于化厚腻苔。麦冬是针对裂纹而设。 复诊时说胃胀明显好转,口臭好转,痛风好转,服药期间关节痛都没发作。 还有一中年妇女胃胀5年余,反复发作,遍访名医而无效,最近又加重半月,伴反酸,嗳气,烧心,大便不成型,还有个困扰多年的隐疾,就是肛门口总有坠胀感,感觉气经常会冲到肛门的位置,然后就下不来的,非常影响工作,去看过好多肛肠科专家,做了各种检查,都说是肛窦的问题,无药可医。我说那就试试吧。 睡眠可,食欲可,腹部经常肠鸣音,舌淡红,舌下络脉曲张,脉沉。肛门重坠感。 思路:反酸、嗳气、烧心、大便不成型、胃胀,基本构成了半夏泻心汤证,肛门口下坠一般多见于气陷,但这个患者兼肛门局部胀满感,而且气下不来,有一种急迫的症状,我就想到了枳实这味药,此药有两个作用,既可以行气除胀,又可以升提,很多胃下垂、子宫下垂的患者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枳实可以明显提高效果,但需要注意,枳实必须重用,否则无效。除了枳实之外,我还考虑了薤白,《伤寒论》的四逆散条文或然证中明确提到:下重者,加薤白。 于是就开了半夏泻心汤加枳实、薤白,复诊反馈胃胀胃疼基本缓解,肛门口不适明显减轻,患者非常高兴。
讲讲经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经验 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方,它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
岭南脾胃
2025-04-14 23:31:49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