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天良!”福建厦门一桩离奇的“保洁变法人”案件,揭开了企业债务转移的黑色套路。48岁的保洁员陈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扫了半辈子地,竟被扫进了376万元债务漩涡。
三个月前,当公司老板笑吟吟递来“股权奖励协议”时,陈女士对着满纸专业术语犯了难。在“缴纳100元即可分红”的诱饵下,她匆匆在文件上按下手印,却不知最后一页的夹缝里,藏着“法定代表人变更声明”的致命陷阱。直到市场监管局的信息轰炸手机,她才惊觉自己成了注册资本800万的空壳公司法人——账户冻结、贷款逾期、官司缠身,而真正的股东们早已金蝉脱壳。
“他们就是看准我没文化!”陈女士抹着眼泪回忆,签字时总经理不断催促“快点快点,签完给你发红包”,自己连合同有几页都没看清。更讽刺的是,所谓的“股权奖励”从头到尾都是空中楼阁,她既没拿到分红,也没参与过公司经营,却要为陌生人的商业败局买单。
网友们的愤怒直指问题核心:“这分明是职业背债人套路!”“专挑文化程度低的弱势群体下手,太缺德!”事实上,这种通过虚假股权转让、变更法定代表人来逃避债务的手法,在法律层面早有防范。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变更登记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且欺诈手段取得的变更登记可被撤销。目前该案已进入司法程序,涉事股东不仅将面临债务追偿,更可能因合同诈骗罪锒铛入狱。
这起案件给所有劳动者敲响警钟:面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务必保持清醒。正如法律人士提醒:“签字前多看一眼条款,或许就能避免倾家荡产。”在资本游戏的暗流中,唯有提高警惕、留存证据,才能让投机者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