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齐白石吩咐下人:“这几张没画好,拿去扔了吧!”谁料一个老太监一把拦住,红着脸说:“别扔!这画我喜欢,能不能送给我?” 尹春如是清朝末年的一名太监。 作为一个贫困的孩子,家中的贫困几乎让他无法温饱,而母亲命令他成为太监。 入宫后的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部分主子的青睐。 他被分配到肃亲王善耆府中做事,习得了细腻的伺候技巧和观察察言观色的能力。 然而,1912年清朝灭亡,曾经身为王府太监的他,被从主人的身边赶出。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1926年,62岁的齐白石在北京购买了一处四合院,准备专心作画。 齐白石的名声早已远播,但由于众多求画的人蜂拥而至,他的生活变得混乱。 齐白石决定雇佣一个看门人,这个职位只需要一个懂得接待、能处理日常琐事的人。 尽管尹春如已经年老,但他凭借着多年伺候主人的经验,很快吸引了齐白石的注意。 齐老的所作所为和气度,都让尹春如产生了尊敬之情。 齐白石对他来说既是雇主也是导师,而尹春如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门房。 门前的每一个客人,都可能是齐白石的朋友,也可能是寻求合作的潜在商人。 面对不太受欢迎的客人,他通过微笑和恭敬的态度,使对方感到被尊重。 齐白石最初聘请尹春如时,对其薪酬问题感到为难。 齐白石提出了“以画代薪”的创意方案。 尹春如获得了基础工资之外,还能通过齐白石的画作获取一定的“额外收入”。 在处理齐白石的艺术作品时,尹春如不仅仅是齐白石画作的守护者,更成为了这些艺术品的经纪人。 他的门房逐渐变成了一个汇聚艺术爱好者的地方,许多人都愿意来到这里,挑选心仪的作品。 诗人艾青、新凤霞等文化名人,也通过尹春如的渠道购买过齐白石的作品。 这些“意外的收入”,让尹春如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尹春如逐渐年老,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在齐白石身边工作。 晚年,他决定前往天津定居。 尽管如此,当文化部与中国美协联合筹建“齐白石纪念馆”时,尹春如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部分齐白石的作品。 另一名太监小德张的生活也令人注目。 小德张名叫张兰德。 小德张的父亲是渔民,母亲是普通农村妇女。 光绪十四年,天下大旱,当时许多人视太监为出路。 母亲无奈地提到,贫困家庭若想翻身,往往只有通过去做太监才能有一线机会。 于是,他用自家割草的镰刀自宫,痛苦难忍,血流如注,昏厥过去 清朝的宫廷对于太监的选拔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等到原有太监去世或年老时,才会有空缺可以补充新人。 小德张凭借家人托关系,终于在光绪十七年成功进入宫中,成为一名候补太监。 入宫后,他改名为张兰德,时年不到十五岁。 在宫中的日子里,他默默观察着宫中的权力斗争,学会了察言观色。 小德张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博得了慈禧的欢心,得到了慈禧的赐名“小德张”。 光绪二十四年,年仅22岁的小德张被正式晋升为后宫的太监。 慈禧太后逐渐依赖他处理宫中的事务。 李莲英因年事已高,逐渐失去工作能力,而小德张则借机崭露头角,最终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被任命为御膳房掌案,官至三品。 由于李莲英精力不济,小德张的权力逐渐增加。 在光绪帝病危的时刻,慈禧亲自指示小德张处理一切事宜,并将继承皇位的责任交给了他。 在慈禧去世后,小德张最终成功取代了李莲英。 小德张借助隆裕太后的庇护,开始大肆中饱私囊。 他要求宫廷为自己建造豪华宅邸,向隆裕太后请求资助。 小德张甚至将慈禧太后的珠履等珍贵物品私吞,进行贩卖。 宣统元年,隆裕太后在位时,小德张掌控了宫中的重要事务。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最终灭亡。 袁世凯并未对小德张采取严厉措施,反而安排他在天津定居。 在天津,小德张虽然身为宦官,依然娶了四房姨太太,并依靠着过去积累的财富过着奢华的日子。 1957年,小德张在天津病逝。 参考文献:[1]杭春晓.身份塑造之 “他者目光”——齐白石、夏寿田早期交游中的“文雅”与“世俗”[J].美术大观,2024(1):113-119
一天,齐白石吩咐下人:“这几张没画好,拿去扔了吧!”谁料一个老太监一把拦住,红着
陌上伊人笑
2025-04-14 18:49:0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