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7万元。 周恩来,1898年出生在江苏淮安,1976年在北京去世,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他从1949年上任,一直干到生命最后一刻,整整27年。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不光在外交上大放异彩,还以清廉和奉献精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说到周总理的节俭,那真是出了名的。他平时生活简单到不行,衣服补了又补,工资除了基本开销,大部分都交了党费。他常说,公家的东西不能乱花,自己的钱也要用在正地方。家里啥值钱玩意儿都没有,桌椅板凳全是老物件。1976年他去世时,没留下一分钱私产,连骨灰都按他的意思撒了。这种作风,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让人肃然起敬。所以,当听说他账户里有46.7万,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啊! 事情得从1997年说起。那年夏天,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搞内部审计,翻老账本时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记录:周恩来名下有1.2万英镑的存款,存于30年前,折成人民币是82308元。加上30年的利息,账户余额已经滚到46.7万元。这可不是小数目,搁那会儿能买多少东西啊!银行领导赶紧组织人查,到底是怎么回事? 调查小组翻了好几天的档案,终于找到点线索。这笔钱跟一个叫刘本昆的人有关。他是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老员工,1967年时,他和妻子多利卖了在伦敦的房子,把钱汇回国内。当时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他们想着为建设出力,就匿名把这1.2万英镑寄给了银行。周恩来知道后,指示要查清楚来源,但他没打算留着这钱。可那时候条件有限,查不出是谁寄的,钱就先挂在他名下存起来了。 查到这儿,事情脉络清楚了。这不是周总理的钱,而是海外华人捐给国家的款项。因为他地位高,又管着经济大事,银行就临时用他的账户存着。30年过去,利息越滚越多,才有了46.7万这个数字。 真相大白后,银行找到刘本昆夫妇核实。1997年时,他们已经退休,住在北京。面对这笔钱,刘本昆态度很干脆:这是捐给国家的,我们不要。原来,1967年他们卖房捐款,就是想支援国内建设,没留名是因为觉得这不算啥大事。夫妇俩的爱国心让人感动,跟周总理一贯的作风也挺像——不图回报,只想国家好。 银行尊重他们的意见,没把钱退回去,而是拿这46.7万设了个专项基金,叫“刘本昆多利爱国基金”。这基金专门用来奖励银行系统里表现好的员工,既延续了捐款的初衷,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段故事。 周恩来这边呢,虽然账户挂在他名下,但跟他个人财产没半毛钱关系。他去世后,邓颖超按他的遗愿处理后事,一切从简,连这笔钱都没提。这事传开后,大家更佩服周总理的清廉了。而刘本昆夫妇的低调奉献,也成了这段历史的亮点。46.7万从发现到结局,体现的不是财富,而是人格和情怀。 这笔钱的故事,其实挺接地气的。咱们普通人可能觉得46.7万不少,但在周恩来眼里,公家的每一分钱都有它的用处,不能乱动。刘本昆夫妇也一样,卖房捐款不留名,不是为了出风头,就是想实打实帮国家一把。这种精神,搁现在看也不过时。 再说周总理的清廉,46.7万挂在他账户上30年,他没动过一分,死了也没留给谁。这跟有些人一有权就捞钱的做派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刘本昆夫妇的爱国举动,也让人感慨:那会儿条件多苦啊,他们还能想着国家,换成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 这事还说明,当时的管理也有漏洞。1.2万英镑存了30年才被发现,利息滚成46.7万,要不是审计,谁也不知道。可见那时候查账没现在这么严。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面感人的故事。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
浅笑对风吟
2025-04-14 18:40: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