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很镇定地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想劫就来吧。” 1941年12月的香港海面阴云密布,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响彻天际。64岁的何香凝站在“岭南号”渔船的甲板上,望着逐渐模糊的维多利亚港轮廓,心中满是怆然。这位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先生的遗孀,此刻正带着孙女廖美云,在中共地下党的协助下撤离即将沦陷的香港。谁也没想到,当渔船行至大屿山附近海域时,前方突然出现两艘挂着黑旗的武装快艇,密集的子弹划破夜空,在船身周围激起阵阵水花。 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看似是何香凝的名字震慑了宵小,实则是她数十年革命生涯积累的声望在乱世中的一次显性投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何香凝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反独裁、抗日寇的精神象征。1925年廖仲恺遇刺后,她强忍悲痛继续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多次发表通电痛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宋庆龄等人组建保卫中国大同盟,为八路军、新四军筹集物资。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她联名柳亚子等人通电谴责国民党,被蒋介石列入“黑名单”,这才被迫从重庆辗转至香港避难。 在香港的半年里,何香凝住在铜锣湾的一栋小楼里,每日作画义卖支援抗战。她的画室里挂满了松菊、雄狮等意象的画作,落款常题“香凝写于香港沦陷前”,笔锋苍劲如刀,满是对国土沦丧的愤慨。日军攻占香港前,中共中央南方局紧急部署文化界人士撤离,何香凝因身份特殊,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地下党原本安排她乘坐英军护卫舰撤离,却因日军封锁港口临时改用渔船,没想到在海上遭遇了这场危机。 何香凝的镇定,源于她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知。那些敢于在战区海域抢劫的武装分子,或许不清楚“何香凝”三个字的具体含义,但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与“反蒋”“抗日”紧密相连,更知道她背后牵扯的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在混沌的战时环境中,任何势力都不愿轻易招惹这样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人物——日军想拉拢她粉饰“东亚共荣”,国民党想监视她防止“通共”,就连海盗也明白,劫持何香凝可能引发的后果远超所得利益。 这场海上惊魂,也折射出香港沦陷初期的复杂局势。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随即对香港发起进攻,驻港英军仅抵抗18天便投降。在政权真空的混乱期,各色人等趁机牟利,既有为日军充当鹰犬的汉奸,也有趁火打劫的武装团体。何香凝的渔船之所以能化险为夷,除了声望震慑,还得益于地下党提前在渔民中布置的情报网——当武装快艇靠近时,船长其实已收到暗语提醒,对方可能是“求财不害命”的本地帮派,这才敢赌上一把以名相搏。 何香凝的撤离路线充满艰辛。离开香港后,她在澳门短暂停留,随后经湛江、桂林辗转至重庆。在桂林停留期间,她借住在李宗仁的公馆,每日仍坚持作画,将《虎啸图》《松梅图》等作品送给支持抗战的爱国人士。有人劝她远离政治漩涡,她却指着书桌上的《论持久战》说:“仲恺若在,必与润之先生并肩,我何能独善其身?”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信念,让她在70岁高龄仍出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这段往事,何香凝的临危不乱更显珍贵。在传统观念中,64岁的老妇人理应是需要保护的弱者,但她却以超越性别的勇气与智慧,在乱世中为自己、为孙女、为革命火种劈开一条生路。她的镇定不是鲁莽,而是源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她清楚自己的社会价值是最好的“护身符”,更明白在恐惧面前示弱只会招来更大的危险。这种“以名止戈”的策略,本质上是对自身历史地位的自信,也是对敌人色厉内荏本质的洞察。
1941年,64岁的何香凝在逃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
优雅小羊3d
2025-04-14 12:2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