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数名渔民在桑干河上捕鱼时,听到天上传来飞机的呼啸声。就停下手中活看新鲜,结果发现不太对:这飞机,怎么像是朝着我们撞过来了呀…… 要讲这个故事,得先从主角说起——陈福田,空军航空兵某团的团长。他出生在华北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没啥特别背景,就是种地为生。小时候,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站在田埂上,盯着天上偶尔飞过的飞机看。那时候飞机不多,见一次就跟过节似的,他心里早就埋下了飞上天的种子。长大后,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飞行学校,经过层层筛选和魔鬼般的训练,终于穿上了飞行服,成了空军飞行员。 陈福田不是那种天赋异禀的人,但他有股韧劲儿。飞行训练苦得很,天天得扛着高压,还要记住一堆复杂的操作。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技术一点点磨练得炉火纯青。后来,他凭着实力当上了团长,带着队伍飞训练任务。战友们都说他靠谱,因为他不光技术好,还特别稳当,遇事从不慌张。飞了这么多年,他也不是没碰上过险情,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大家都服他这份沉着和责任心。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1969年的一天。那天天气挺好,陈福田照例带队飞歼7战机训练。这款飞机是当时的主力战机,性能不错,但毕竟是机械,哪能没点毛病。飞机飞到1500米高空时,发动机突然出了问题,轰鸣声一下变成了怪响,仪表盘上警报灯狂闪。地面指挥立刻联系他,喊着让他跳伞,毕竟命比啥都重要。可陈福田没急着拉跳伞开关,他心里清楚,这飞机是国家的宝贝,能保住就得尽力保住。 他扫了一眼地图,脑子飞快算计。南边30公里外有条桑干河,河边有片松软的沙滩,兴许能当迫降点。他跟指挥部汇报了一声,决定试试迫降。飞机晃晃悠悠往下掉,他死死握着操纵杆,尽量稳住方向。等靠近桑干河时,他低头一看,河面上有几个人影——那是几个渔民,正在捕鱼。要是按原计划降下去,飞机八成得砸到人,渔民肯定没命。他心里一沉,但没乱,果断偏转机头,瞄准了河边那块窄得可怜的沙滩。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沙滩又小又软,迫降难度大得吓人。可陈福田没犹豫,凭着多年飞行的经验,他硬是把飞机稳稳摁在了沙滩上。落地时,机身狠狠擦着地面,沙土飞溅,但总算停住了。渔民们离得近,吓得腿都软了,可一个也没伤着。陈福田从驾驶舱出来时,脸色苍白,但人没事,飞机也没彻底报废。这一下,他不仅救了渔民,还保住了国家的财产。 事后,救援队赶到现场,把飞机拖回去检查。结果发现,发动机故障是部件老化导致的,跟陈福田的操作没半点关系。空军领导听说了这事,觉得他胆大心细,给他记了功,还在部队里表扬了一番。渔民们更是感激得不得了,要不是他那一下偏转,他们哪还能站在河边喘气。那年头通讯不发达,这事没传得太广,但部队里都把陈福田当榜样,说他是真英雄。 陈福田自己倒没觉得多了不起,事后他照旧飞任务,带队伍。后来,他还教出了一批年轻飞行员,把自己的经验一点点传下去。多年后,有人问起那天的经历,他只是笑笑,说:“当时没多想,就是觉得不能砸到人。”桑干河边的渔民却忘不了那天,逢人就讲那架差点撞下来的飞机,还有那个救命的飞行员。 这事搁到现在看,也挺让人感慨。陈福田的抉择不光救了人,还体现了一个军人对职责的坚守。那时候物资紧缺,一架飞机值多少钱啊,他却没舍得扔。更别提渔民的命,在他眼里跟国家财产一样重要。这种事听着简单,其实真干起来,没点胆量和本事根本不行。
“海面上漂来巨额‘财富’,浙江6位渔民撒网捕捞时,心都快跳出嗓子眼,满满当当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