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如往常一样,结束晨练回家吃了一顿热腾腾的早饭后,出门准备参加一场关键的学术会议。临别前,他叮嘱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出门了。”妻子怎么也没想到,这是陈彪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自此,陈彪便人间蒸发,再无音讯。 等在会议室的同事们,频繁抬头望向不停走动的钟表,大家都有些急,距离会议开始已经过去很久了,陈彪院士怎么还没来? 陈彪作为太阳物理研究室主任,主持的“太阳磁场与地球气候关联”课题正面临关键验收,而这位从不迟到的科学家,竟罕见地竟在会议室里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一通电话打断了妻子正在收拾厨房的动作:“什么?老陈早就出门了,怎么可能还没到?”仔细看她的手已经开始颤抖。 妻子脑海里不由自主想到最坏的结果,挂断电话后就慌忙出门,顺着老陈平时上班的路线找过去,一边喊一遍看向两边的道路。 而此时会议室等待的同事们,会也不开了,纷纷出门从研究所到陈彪院士家的路线展开地毯式寻找,路边胡同,缝隙,厕所都没放过。 同事们和妻子碰头后,都没发现陈彪院士的踪迹,连他骑走的那辆自行车的影子也没见到过,更离奇的是这一路上也没有发现有发生车祸的迹象。 随后大家发现,陈彪院士常骑的自行车不见了,但车筐里的牛皮纸袋还留在玄关,里面装着昨晚他熬夜整理的学术报告。 最反常的是,老人出门前特意换上了出席重要会议才穿的翻毛皮鞋,却没带惯常装胰岛素的铁皮盒,他已经断药超过12小时了。 南京鼓楼公安分局的刑警在珠江路新华书店门口发现了关键线索:有人看到一位戴灰布棉帽的老人在店门口徘徊,手里攥着《太阳大气物理》的讲义,正是陈彪常带的那本。 但目击者称,老人在接到一个蓝色公用电话亭的来电后,推着自行车匆匆往北极阁方向去了,此后再无踪迹。 陈彪院士的失踪无疑对科学界是一大震撼,这位1923年生于福州的科学家,是中国太阳物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1955年,他放弃苏联科学院优厚的待遇回国后,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了国家首个太阳光谱实验室。 用自制的摄谱仪测出太阳黑子的精确数据,为后来的“嫦娥计划”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国家科学院曾七次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甚至开出“全家移民和终身研究员”的条件,都被他坚定拒绝:“科学为国家!”。 失踪前三年,陈彪正主导一项颠覆性研究:通过分析太阳米粒组织的运动规律,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周期。 这项研究若成功,将使中国在气象预报领域领先世界十年。出事当天要讨论的,正是他耗时五年完成的17万字研究报告。 其中包含300多张手绘光谱图,这些资料至今仍锁在天文台的保险柜里,等待着它主人回归,再次重启。 南京城翻遍了所有废品回收站和自行车黑市,都没找到那辆带钢篮的永久13型自行车。 更诡异的是,沿途5公里内的7个自行车存车处,都没有这辆自行车的停放记录,仿佛陈彪院士连带自行车一起消失在了时空缝隙里,他的消失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陈彪:他大步走向太阳
智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