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在江苏省赣榆县,一个叫韦昭的人来到县衙向知县孙铭彝控告他的侄子韦玉振

真益谈谈历史 2025-04-13 11:55:30

乾隆四十三年在江苏省赣榆县,一个叫韦昭的人来到县衙向知县孙铭彝控告他的侄子韦玉振,大概意思是侄子写文章的时候用词不当,政治不正确。 知县孙铭彝不敢怠慢立即拘捕韦玉振,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江苏巡抚杨魁。就此一场引起乾隆关注政治案件,就此展开。 韦玉振是个秀才,一年前,韦玉振的父亲韦锡病死,他的哥哥韦玉麟身患重病,操办丧事的重任,落到了韦玉振身上。 韦玉振就给死去的老爹写篇行述,就类似于悼词之类,韦锡生前管理过官府的社仓,期间常常对穷佃户减免息米。韦玉振这样写的:“于佃户之贫者赦不加息,并赦屡年积欠。”还写道爷爷韦仪生前写过很多作品,出版过作品集,家里还有很多藏书。 韦玉振的堂叔韦昭看过后,他对韦玉振说,“赦不加息”和“赦屡年积欠”中的“赦”是什么意思,小民用赦,涉嫌僭越。这能乱用吗?韦昭害怕被连累,第一时间报了官。 杨魁在接到报告之后,就派人秘密去赣榆县调查。调查结果:所谓的藏书的东、西二楼,都存放的粮食,并没有违碍书籍。唯一有点问题就是他们检查韦氏家谱发现,上有“世表”二字。也有僭越的意思。 杨魁立即把这情况上报乾隆,原本以为可以获得嘉奖,不想却得到乾隆的一顿臭骂。乾隆认为,韦玉振擅用“赦”字,固然不妥,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悖逆的字句,岂能因一个“赦”而定谋逆重罪?为了一个字把被害人搞得家破人亡,成何体统!此风不可长! 韦玉振自己也承认,妄用“赦”字,纯粹是因为自己无知、犯蠢,绝非有意僭越。皇帝定了调,韦玉振案最后定了个“僭妄”之罪,杖一百,徒三年,褫革功名,销毁行述和家谱。 要知道此时恰好是乾隆朝文字狱的高潮期。这个案子,正处于高潮期中。而此时乾隆突然放宽,忽严忽宽,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实际上这恰恰是乾隆所谓的帝王权术。让群臣和百姓摸不准心思和规律,让他们永远活在战战兢兢之中,这才是权力的艺术。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0
真益谈谈历史

真益谈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