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俘,眼看就要被活埋。敌人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听两眼发光,有救了?她连忙说:认识认识,就是那个头戴白布的老太婆嘛? 莫林,原名叫姚世瑞,1920年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她爹靠开个小铺子养家糊口,她娘在家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算安稳。姚世瑞从小就聪明,脑子活,学啥都快,爹娘挺疼她。1928年,她爹咬咬牙把她送进新式学堂,想让她多识几个字。那时候新思想正流行,她在学校里接触了不少新鲜东西,眼界慢慢打开,心气也高了。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铁蹄踩进南通,烧杀抢掠啥都干,姚世瑞亲眼看见家乡被糟蹋,气得不行,心里那股爱国劲儿蹭蹭往上涨。家里人劝她别瞎掺和,怕她出事,可她铁了心要抗日,跑去投奔新四军,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叫莫林,算是跟过去彻底划清界限。 加入新四军后,莫林不是光喊口号的,她真下功夫。训练的时候苦练枪法,硬是练成了双手持枪射击的本事,准头好得让战友都服气。为了不让敌人认出她,也为了保护家里人,她打仗时总爱裹块白毛巾把脸遮住。敌人远远一看,模模糊糊的,还以为她是个老太太,压根没往年轻姑娘身上想。就这么着,“双枪老太婆”这名号在战场上传开了。莫林自己倒没把这当回事,她心里就一个念头:多杀几个敌人,多救点同胞,别的都不重要。 1941年秋天,莫林在苏北打仗时运气不好,被日军抓了。那时候被俘啥下场大家都清楚,日军不把人当人看,直接押到个临时战俘营,准备把她活埋了事。她被绑着,周围全是敌人,眼瞅着没啥希望了。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日军军官冷不丁问了一句:“你认识莫林吗?”这问题来得太突然,莫林愣了一下,但她脑子转得快,立马意识到这可能是条活路。她装出一副啥也不知道的样子,赶紧说:“认识认识,就是那个头戴白布的老太婆嘛!”这话说得挺自然,像真有个老太太似的。 这招真管用。那军官一听,皱着眉打量她半天,觉得眼前这年轻女的跟传言里那个“双枪老太婆”对不上号,心想抓错人了,懒得再费工夫。可事情还没完,另一个日军小队长跳出来,说放走怪可惜的,不如拿她换点钱。结果新四军那边跟她家人凑了几千银圆,把她赎了回来。日军到最后也没搞清楚,他们放走的正是那个让他们头疼的莫林。这一下,她靠自己的机灵劲儿硬是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 莫林这回死里逃生,换别人可能就歇了,但她没这想法。1941年脱险后,她立马又回到新四军,接着跟日军干。她心里憋着口气,觉得被俘是耻辱,得加倍打回来。1942年淮海战役,她带着个小队专门去砸日军补给线,干得漂亮,前线压力一下小了不少。战友们都说,她这人不光胆子大,脑子也好使,能打能算。那几年,她没少立功,硬是把“双枪老太婆”这名号打得更响。 抗战胜利后,莫林没想着享福,1945年回了江苏,帮着地方搞建设。她觉得自己命是捡回来的,得干点实事回报国家。后来她得了个“抗日英雄”的称号,挺光荣,但她从不拿这吹牛。到了晚年,她腿脚不利索了,就常去学校、社区讲讲抗战的事儿。她说话接地气,讲得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孩子们听得入迷。她总说,年轻人得记住这段历史,别忘了老辈人吃过的苦。2019年,莫林在上海去世,99岁,走得挺安详。她这一辈子,没啥大富大贵,但硬气得很,是个真抗日的活招牌。 说实话,莫林这人挺有意思。她不是啥天生英雄,就是个普通丫头,家里也没啥背景,可她愣是凭着一股劲儿走上了抗日路。她聪明,能随机应变,1941年那次脱险就是证明。敌人问她认不认识自己,她愣是装傻充愣,几句话把自己摘干净了,这脑子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但她也不是光靠运气,战场上那股狠劲儿,真不是吹出来的。她双手持枪,蒙着白毛巾杀敌的样子,敌人听着都发怵。 她还有点倔。被俘那么大的事,换别人可能吓破胆,她倒好,回来接着上战场,连口气都不喘。这人命硬,心也硬,骨子里透着不服输。晚年她讲故事,也不爱夸自己,就实打实说当年咋回事,听着特真实。她不是书里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你我身边能碰上的那种人,接地气,但又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943年,7900名从中国战场抽调出来的日军老兵,正坐船前往新几内亚,半路遭到
【17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