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咱今天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书法史或者人物八卦了,直接上手,像老朋友凑在一块儿看字帖一样,聊聊米芾写的这个《张季明帖》到底好在哪儿,咱们专攻“技法”,看看这位“米颠”手下到底藏着多少真功夫。一、 第一眼感觉:不是“写”字,是在“舞”字咱们看《张季明帖》,第一感觉是啥?是不是觉得这字儿是“活”的,在那儿动呢?它不是规规矩矩站那儿给你看,而是像在纸上跳舞,有节奏,有姿态。这种感觉,在书法上有个专门的词儿,叫“势”。米芾把这“势”玩到了极致。你看他那些笔画,起笔的时候,笔锋往往有个细微的、切入纸面的小动作,像是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先颠一下,蓄足了力再猛地扎下去。行笔过程中,他不是平铺直叙地拉过去,手上的力量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写出来的线条就跟着有粗有细,有润有枯,充满了变化。这就像开车,老司机不是一直踩着油门,而是根据路况不停地微调,该快就快,该慢就得点刹。米芾就是那个控笔的“老司机”。收笔的地方也特别讲究,有的戛然而止,力量含在里面;有的顺势带出,形成一个小小的锋尖,笔意连绵,好像写到这儿还没完,气韵还通着下一个字。这种用笔方法,专业上叫“八面出锋”,意思是笔毫的各个面他都能用到,所以线条质感特别丰富,不单调。咱们初学者写字,往往是一个速度、一个力度到底,写出来的线是“死”的。多看看米芾这个,就能体会到什么叫“活”的线条,这对提升手上的感觉,帮助太大了。二、 字的模样:欹侧生姿,险中求稳再仔细看每个字的模样,也就是“结字”。米芾的字,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歪”。好多字看着重心不稳,东倒西歪的,但奇妙的是,整个字看下来,它偏偏不倒!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叫“欹侧取势”。他把字的某些部分故意写歪、写斜,或者把整个字的重心挪到一边,制造出一种“险”的感觉,眼看就要倒了,但他总能通过另一个笔画或者下一个字的呼应,把这种“险”给拉回来,达到一种新的、动态的平衡。这好比杂技演员走钢丝,身体左摇右晃,看着惊险,但人家核心稳着呢,总能化险为夷。这种处理方式,让他的字充满了戏剧性,一点都不呆板。他不是在搭建四平八稳的房子,而是在营造苏州园林,追求的是那种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意趣。咱们自己练字,有时候会追求把字写“正”,这没错,是基础。但想往上走,就得学学米芾这种“造险”又“破险”的本事,学会在平衡里找不平衡,再在不平衡里建立起新的平衡,字的姿态立刻就生动起来了。三、 行的气息:牵丝引带,一气呵成把一行字连起来看,《张季明帖》给人的感觉是“气”特别顺,从头到尾,像一股水流,绵绵不绝。这就是“行气”贯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我们刚才说的笔势连贯,还有一个关键技巧,就是“牵丝引带”。你看字和字之间,经常有非常细、但非常有力量的墨线连着。注意啊,这个“牵丝”不是刻意画上去的,是上一个字收笔时,笔锋顺势带向下一字的起笔,自然形成的。它是书写速度、节奏和提按动作完美结合的产物。这就好比一串珍珠,那根穿珠子的线,就是“行气”,而偶尔露出来的丝线,就是“牵丝”。它让整行字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临帖的时候,千万别去描那些牵丝,要去体会他那个书写的连贯动作,手腕是怎么运转的,力量是怎么传递的。懂了这层,你写的字就不会是散装的了。四、 墨的妙用:浓淡干湿,自带节奏接着说一个容易被忽略,但极其高级的地方——用墨。米芾对墨色的控制,那也是顶尖高手。你留意看《张季明帖》(好的刻本或墨迹本更能看清),墨色是有变化的,有浓的地方,墨饱笔酣;有淡的地方,可能是蘸墨后连续书写;更有飞白枯笔,那是笔毫含墨少,快速擦过纸面形成的。这种浓淡干湿的变化,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故意弄的,它完全是随着书写的节奏自然产生的。情绪饱满、书写舒缓时,墨色就润;情绪激昂、运笔如飞时,墨色就枯。这墨色的变化,无形中给作品加了一层音乐的节奏感。咱们自己写字,往往只顾着字形,忽略了墨色。其实,善用墨色,是让作品脱离“匠气”,走向“写意”的关键一步。试着去感受笔毫的含墨量,控制书写的速度,你也能写出有节奏感的线条。五、 我们能学点啥:从“像”到“活”的临帖建议那说了这么多,咱们怎么从《张季明帖》里学东西呢?我给大家几点实在的建议。第一,临帖的时候,别一上来就求像。先读帖,像咱们刚才那样,仔细看它的笔势、结字、行气、墨色,在脑子里先过几遍电影。第二,开始临,初期可以慢点,重点体会他每个笔画的“起行收”动作,感受笔锋是怎么切入、怎么行进、怎么离开纸面的。第三,有一定基础后,要尝试“意临”。别死抠某一个笔画像不像,要去捕捉他整篇的“神气”和“节奏”。你可以想象自己就是米芾,带着那种情绪在写。哪怕临得外形不太像,但能把那种“动感”和“势”写出来,就是巨大的进步。记住,临米芾,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他笔下那个“活”劲儿学过来,让你的字也从静态的“画字”,变成动态的“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