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见大臣韩宜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怀疑他在作秀,于是微服私访去他家。见他一家人的衣服都打着补丁,觉得他这是做戏做全套,是在糊弄自己。于是大怒道:“别演了,钱都藏在哪里?”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曾在明朝初期担任监察御史,以刚直不阿和敢于揭露权贵腐败而闻名。洪武元年,他因刘基的推荐,被任命为山阴教谕,几经努力,终于得以升任监察御史。 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却掌握着极大的权力,负责巡查全国各地的官员行为,纠正违法乱纪之风。洪武年间,韩宜可的名字几乎成了权臣的噩梦。 韩宜可的作为,与当时的监察御史职能息息相关。与元朝时的监察御史不同,朱元璋在位期间,监察御史的职权得到了大幅度加强,成为了“代天子巡狩”的重要角色。 这些官员不仅负责编纂各地官员的政绩,还负责揭发权贵的腐败行为。韩宜可无畏权势,敢于直言,敢于弹劾,即使是最具权力的大臣,也无法逃过他的视线。 当时,胡惟庸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在中书省担任左丞相,甚至一度排挤了许多开国功臣。然而,韩宜可在一次正式的朝会中,当面弹劾胡惟庸,称他“大奸似忠”。在场的官员和朝臣都被震惊了,尤其是朱元璋,他一时间气愤填膺,下令将韩宜可投入监牢,并严刑拷打。 然而,尽管遭受酷刑,韩宜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妥协,继续指责胡惟庸的罪行。最终,朱元璋冷静下来后,决定释放韩宜可,且未对其追究罪责。此后,胡惟庸果然因谋反罪被诛杀,韩宜可的忠诚和胆识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不仅如此,韩宜可在后来的任职过程中,接连弹劾了许多权贵,其中包括傅有德、王弼、陆忠亨等开国功臣。他的弹劾不是空洞的指控,而是基于确凿的证据,每一次行动都精准而有力。 尽管他因此树敌无数,许多曾被他弹劾的权贵对他怀恨在心,甚至有人暗中威胁他。然而,韩宜可无所畏惧,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他曾在睡觉时,命家门常开,以此表明自己心无旁骛,毫无私心。 韩宜可并非仅仅以严厉著称,他还具备宽容与公正的一面。在陕西按察司任职期间,他主张严谨审查每一宗案件,尽力避免冤枉无辜。 在处理一些重大的案件时,比如“胡蓝案”和“空印案”,韩宜可始终坚持进行二次审查,以确保没有冤屈无辜的官员与百姓。即便在这些案件中,他多次陷入困境,甚至被牵连,朱元璋最终亲自调查并将其释放。 此外,韩宜可的廉洁奉公也令人称道。有一次,有人举报他贪污,朱元璋亲自微服私访,来到韩宜可的家中,看到他家中贫困、破旧,顿时心生疑虑。 朱元璋随即要求韩宜可打开家中的财物箱,检查是否有隐匿的财富。韩宜可毫无隐瞒,将箱子中的一切倒空,并坦言自己从未攒钱。朱元璋见状,不禁为之动容,确认了他的清廉。 韩宜可最为人称道的一次举动发生在朱元璋欲对犯错官员家属采取严苛措施时。当时,朱元璋决定将犯罪大臣的家属送交臣子处置,绝大多数官员都纷纷感激皇恩浩荡,唯独韩宜可坚决反对。 他指出,查案不应连累无辜的家属,尤其中妻女不能成为治罪的牺牲品。这一立场不仅体现了韩宜可的法治理念,也显示了他对天理人伦的坚守。朱元璋在权衡之后,采纳了韩宜可的意见,并特地升他为山西布政使,以此为奖。 不过,韩宜可的刚直和原则很快让他陷入了新的困境。到任山西后,他毫不犹豫地揭发了晋王的不法行为。这一举动,使得他不仅惹怒了皇帝的亲子,甚至使得他自此陷入了朱元璋的打压之中。 结果,韩宜可被贬至云南做知县。这一贬职并未让他屈服,相反,他在云南安抚当地少数民族,兴修水利,体恤百姓,依然保持了自己清正廉洁的作风,深受民众爱戴。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后,韩宜可因其政绩与廉洁,获得了提拔,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但是,长期的劳累与奔波使他在前往京城的途中病重,最终在杭州去世。
朱元璋的大舅子郭德成,是个人精。有一次,朱元璋叫他进宫,故意问道:“你功劳不小,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