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男子在经精神病治疗4月后恢复正常,医院评估也符合出院标准,可男子父亲却长达17年时间都没有将儿子接回,男子弟弟一句话引发热议。 唐阳,原本也是个怀揣梦想的青年,生活在成都。1992年,他开始出现一些轻微症状,后来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这种病,就像个甩不掉的恶魔,几乎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勉强控制。 唐阳的父亲唐叙谨,一开始那也是不信邪,带着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钱花了不少,精神压力更是大到难以承受。 到了2008年,唐阳的病情愈发严重,在家里都到了影响家人安全的地步。 唐父没办法,才以走亲戚为由,把儿子送到重庆一家精神病院。谁能想到,这一送,就是17年的漫长等待。 在精神病院里,唐阳接受了系统治疗,仅仅4个月,病情就得到有效控制,医院评估符合出院标准,唐阳自己也满心期待着回家。 可当医院联系唐父时,却遭到了无情拒绝。 唐父为啥这么做呢? 原来,唐阳发病时的暴力行为,让唐父心有余悸。砸花瓶、威胁家人,那些场景像噩梦一样刻在唐父心里。 而且,唐父已经81岁高龄,他担心自己没能力照顾出院后的儿子,一旦儿子病情复发,后果不堪设想。 唐阳在医院里的日子,那叫一个煎熬。每天就是吃饭、吃药、发呆,他无数次给父亲写信,请求出院,电话也打了无数个,可都石沉大海。 他的弟弟唐谦博站出来支持父亲的决定,一句“不生活在这个家庭的人,无法体会”,让不少人陷入沉思。 从网友们的讨论来看,这事儿也是两极分化。有人指责唐父太狠心,虎毒还不食子,怎么能把儿子丢在医院不管呢? 也有人理解唐父,觉得他也是没办法,精神病复发风险太大,家庭确实难以承受。 其实,类似唐阳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在咱们国家,有大量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着相似困境。 据统计,全国约1亿精神疾病患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像唐阳这样,病情控制了却难以出院。 这背后,是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社区精神康复资源匮乏,患者出院后,工作、生活都没个依靠,家属们自然心里没底。 唐阳的遭遇,撕开了精神卫生体系的漏洞。《精神卫生法》规定患者出院需监护人同意,这原本是为了保护患者,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可能被滥用。 唐阳明明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却因为父亲的拒绝,只能被困在医院。 咱们再往深了看,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问题的缩影。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和歧视,使得患者回归社会困难重重。 家属们一方面担心患者发病,另一方面又害怕社会异样眼光,这才陷入两难境地。 唐阳一直渴望自由,他在日记本上画满成都地图,那是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如今,随着事情曝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问题。 或许,这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完善精神卫生体系的契机,让更多像唐阳这样的患者,有机会重获自由,回归正常生活。
重庆,一男子在经精神病治疗4月后恢复正常,医院评估也符合出院标准,可男子父亲却长
霜狼踏雪寻梅香
2025-04-09 18:40:16
0
阅读: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