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那夜根本无法入眠,因为李富春的话还在耳边:镇上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

青史如烟啊 2025-04-09 11:14:30

毛主席那夜根本无法入眠,因为李富春的话还在耳边:镇上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看到石达开的覆灭…… 1935年,大渡河横亘在红军的行军路上。 毛主席站在河边,目光凝视着湍急的河水。这条大渡河虽然只有三百米宽,却是天然的屏障。河岸两侧是陡峭的峡谷,除了一座铁索桥外,就只有河边停泊的四条船可以利用。 正当毛主席思索对策时,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快步走来,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附近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曾亲眼目睹了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在此覆灭的全过程。这个消息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此时的安顺场,形势异常严峻。大渡河不仅是一道天然屏障,更是一个危险的军事包围圈。河的南岸,国民党的追兵正在步步紧逼;北岸的敌军已经构筑了工事,并且拆除了铁索桥上的木板,严阵以待。敌人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他们要把红军困死在大渡河南岸。 经过打听,这位老人名叫宋大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年轻时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定居在安顺场,对这里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多年来,他经常给过往的客商指点渡河路线,当地百姓都很信任他。 宋大顺老人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到1863年的那个雨夜。当时的安顺场同样下着大雨,河水暴涨,太平军的大队人马被困在河岸。石达开的军队已经在南方辗转了四年,这支疲惫的队伍急需休整。 就在军队被迫驻扎的时候,石达开的孩子出生了。喜悦冲昏了这位将领的头脑,他在安顺场举办了连续三天的庆祝宴会。然而,这个决定成为了压垮太平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他们在宴会上欢庆时,清军已经悄然布防,在河岸两侧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 待到河水退去,已经为时已晚。石达开这才意识到形势的危急,慌忙下令渡河。但军队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在混乱中被清军分割包围。当年年轻的宋大顺亲眼目睹了这场惨烈的战斗,太平军将士或战死,或被俘,或仓皇逃散。石达开最终落入清军之手,这支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军就此覆灭。 听完这段历史,毛主席迅速召集指挥员们商议对策。 宋大顺老人还提到,在大渡河上游约二百四十里处,有一座泸定桥可以通过。这个信息为红军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时间紧迫,敌军步步逼近,等不及让大军绕行那么远的距离。 经过深思熟虑,红军决定就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聂荣臻和刘伯承亲自指挥这次行动,由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十七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每个突击队员都携带着一块木板,准备铺设在光秃秃的铁索桥上。同时,四名当地船工也加入了这次渡河行动。 1935年5月25日清晨七点,战斗打响。红军的炮兵和机枪手在河岸布置,为突击队提供火力掩护。十八位勇士冒着密集的弹雨,沿着铁索一步步向对岸爬去。他们将木板铺在铁索上,动作虽然缓慢但却坚定。与此同时,四名船工也开始运送红军战士渡河。 这次强渡行动仅用了二十分钟就打开了通道。突击队成功控制了对岸的阵地,大批红军随即快速渡河。当敌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时,红军主力已经安全通过,甩开了围追堵截的敌人。

0 阅读:56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