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聂荣臻发表了这样一段话:如遇空袭,要原地不动,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动,保持原队形。
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大典日期的临近,各种安全威胁也日益凸显。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一名解放军战士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一个伪装成农民的可疑分子。
经过盘问,这名奸细最终服毒自尽,显露出敌对势力企图破坏开国大典的险恶用心。
除此之外,解放军战士们还在天安门广场上发现了多处敌方势力留下的痕迹和危险物品,这些发现让聂荣臻意识到,确保开国大典的安全将是一场艰巨的战斗。
面对潜在的空袭威胁,聂荣臻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智慧,他深思熟虑后,将开国大典的时间定在了下午3点,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背后,蕴含着聂荣臻对敌情的精准判断。
他认为,在这个时间点,敌机如果前来袭扰,将不得不面对刺目的阳光,处于不利的作战位置,同时,考虑到敌机的航程,他们很难在天黑前返回基地,大大增加了被我方击落的风险。
聂荣臻的谨慎不仅体现在时间的选择上,更体现在他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周密准备,在开国大典前夕,他组织了一次秘密的防空演习。
这次演习模拟了各种可能出现的空袭情况,从单机突袭到大规模轰炸,每一种情况都被仔细推演,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这次演习不仅提高了防空部队的实战能力,也让聂荣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副主任,聂荣臻深知这次大典的重要性,整个筹备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主任,汇聚了党和国家的众多重要领导人。
在具体的阅兵安排上,朱德被任命为阅兵司令员,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杨成武则是阅兵副总指挥,这样的人员安排确保了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最高效率和最佳效果。
作为阅兵仪式的总指挥,聂荣臻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从安排时间到检查安保,从制定应急预案到协调各方关系,他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阅兵仪式,更是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时刻。
聂荣臻对安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关注大的防空系统,还细致到检查每一个来往观看的平民百姓。
每天,他都会仔细审视各个方面,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他的这种近乎偏执的态度,为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完美呈现,聂荣臻和他的工作人员连续几天熬夜工作,他们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模拟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在这个过程中,聂荣臻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专注力,即使是在凌晨三四点,当其他人都已经疲惫不堪时,他依然精神抖擞,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聂荣臻对自己的严格,也体现在他对参与阅兵的部队的要求上,他向参阅部队下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命令:即使遇到敌机空袭,也要保持队形,原地不动。
这个命令的背后,是聂荣臻对军队纪律性的极度重视,也是他对新中国军队形象的高度重视,他深知,在30万群众的注视下,军队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新中国的形象。
聂荣臻的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对阅兵仪式中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上。
比如,为了确保骑兵方队能够整齐划一地通过天安门广场,他特别关注了马蹄铁的问题,他担心马蹄铁在地面上打滑,影响整个队伍的整齐度。
为此,他特别安排人员检查每一匹马的马蹄铁,确保它们都处于最佳状态。
同样,对于坦克方队,聂荣臻也做了特别的安排,由于部分坦克是刚刚缴获的敌军装备,操作还不够熟练,为了确保它们能够按照预定的路线和速度通过天安门广场,聂荣臻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坦克兵进行专门训练。
他们甚至在坦克内部设计了特殊的信号系统,以确保驾驶员能够精确控制坦克的速度和方向。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聂荣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即使在开国大典前夕,当其他人都沉浸在即将迎来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中时,他依然在不断地检查、调整、完善。他深知,越是到了最后关头,越不能掉以轻心。
终于,在聂荣臻和无数工作人员的努力下,1949年10月1日这个伟大的日子如期而至,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聂荣臻的心中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激动。
然而,作为阅兵总指挥,他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当受阅部队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聂荣臻的目光始终紧紧跟随着他们,每一个方队的表现,每一个动作的协调,都在他的注视之下。
当他看到骑兵方队整齐划一地通过,坦克方队稳健有力地驶过,特别是当17架战机呼啸着飞过天安门上空时,聂荣臻的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直到整个阅兵仪式圆满结束,聂荣臻才真正放松下来。他知道,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新中国终于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