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在1955年授衔前夕,提出自己受伤时间太久,没有指挥打仗,就不要给自己授衔

玲珑说历史 2025-04-09 09:05:29

徐海东在1955年授衔前夕,提出自己受伤时间太久,没有指挥打仗,就不要给自己授衔了,毛主席说:“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要排第二位!”

徐海东的故事,要从他的童年说起,生于1900年的徐海东,自小就尝尽了贫苦的滋味。

15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困,他不得不辍学谋生,为了养家糊口,年轻的徐海东当起了窑工,每天起早贪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1925年,徐海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初入军旅的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军事天赋。

在鄂军第二师学习期间,徐海东刻苦钻研,从步兵操典学起,边学边记,很快就在全连操课考核中名列第一,半年后便晋升为班长,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6年,徐海东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斗中一战成名,他率领一个排的兵力,竟然击溃了敌人4个炮兵连,缴获12门大炮。

这场战斗不仅为徐海东赢得了全师的通令嘉奖,还使他正式晋升为少尉排长,获得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军衔,这次经历,也让徐海东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他先后担任了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重要职务。

每一次晋升,都是对徐海东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对他革命忠诚的认可。

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出任军团长,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指挥权限和影响力。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徐海东在作战中九次负伤,每一次都险些丧命,却每一次都顽强地挺了过来,这种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徐老虎"的称号。

但是,长期的劳累和伤病终究还是影响了他的健康,1940年1月,在皖东战场上,徐海东因为伤病复发而倒下了,尽管如此,他对革命的热情丝毫未减,即便在病榻上也时刻关心着战局的发展。

1939年,徐海东以八路军少将的身份,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护送刘少奇前往华中,在这次行动中,徐海东凭借自己的军衔和威望,成功化解了多次危机。

特别是在洛阳城外,面对国民党宪兵的盘查,徐海东临危不乱,以少将军衔震慑对方,成功保护了刘少奇和重要文件的安全,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徐海东的机智和勇气,也显示了他在国共两党中的崇高地位。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这次授衔被视为对革命功臣的一次重要褒奖,军衔等级设置规格很高,在上将衔之上还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三级。

授予元帅、大将军衔的人员名单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名,经过政治局审议确定,可见其重要性。

然而,此时的徐海东却表现出了难得的谦逊,他认为自己长期养病,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不应该获得如此高的军衔。

但是,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此事,坚持要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而且要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战神粟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徐海东一生革命贡献的高度认可。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劝说下,徐海东接受了这份荣誉。他不仅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还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徐海东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革命老一辈的褒奖。

然而,荣誉并没有让徐海东停下前进的脚步,授衔后,他依然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徐海东积极参与军事理论研究,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这些理论成果,至今仍被军事院校广泛引用,成为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徐海东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窑工到开国大将的传奇人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徐海东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缩影,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0 阅读:96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