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那年,鲁迅瞒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没多久,许广平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羞愧难当疯狂地捶打肚子,见状,鲁迅竟也不拦着她...... 从相识到相爱,鲁迅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尽管此时鲁迅已年过不惑,但面对真挚的爱情,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内心。 然而,好景不长。许广平很快就发现自己已有了身孕。在那一刻,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竟成了第三者,而鲁迅早已成婚。一向追求独立人格的她,怎能容忍自己亵渎爱情,破坏他人婚姻?内心的煎熬几乎将她压垮,绝望之中,许广平数次想要轻生,以此谢罪。所幸最终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眼看事态愈发难以收场,鲁迅的母亲挺身而出,出面斡旋。老人家明白儿子与朱安之间,早已名存实亡。许广平已有身孕,不如就此认可,让她留下孩子,为周家延续香火。鲁迅对母亲向来孝顺,自然不会违逆。 就这样,许广平生下了鲁迅的儿子,取名周海婴。 1923年秋天,北京的天气有些凉,风吹得树叶沙沙响。那天,许广平走进教室,像往常一样挑了第一排的座位坐下。她在北京师范高等女子学校读书,而这一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的邀请,来这里给学生们上课。 等到他开口讲课,那种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气场却一下子抓住了所有人的心。许广平也不例外,她被深深吸引住了。 到了1925年,事情有了新的转折。那年3月11日,北京女师大爆发了一场轰动的学潮,学生们走上街头抗议,许广平也卷入其中。学潮让她心里乱糟糟的,带着对女子教育未来的困惑,她提笔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她在信里称自己是“瑾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语气谦逊却真诚。鲁迅很快回了信,字里行间透着安慰和鼓励。这封信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从此两人开始频繁通信。 这些信后来被整理成了一本书,叫《两地书》,一共收了135封,从1925年3月写到1929年6月。翻开书页,你能清楚地看到他们感情是怎么一点点升温的。信里不只有对学潮和社会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日常的闲聊,比如天气怎么样、最近看了什么书。这些看似琐碎的话,却透着一种温暖的默契。 1925年的女师大学潮让许广平的生活起了波澜,因为参与抗议,她受到学校的责难,甚至没法安心住下去。鲁迅得知后,主动让她搬到自己住的胡同里暂住。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走得这么近,街头巷尾的议论立刻多了起来。师生恋在当时是个大忌,道德的指责铺天盖地,周围的人对他们投来的全是异样的眼光。 面对这些压力,许广平没有退缩。她站出来,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坦然承认自己对鲁迅的感情。她写道,自己不在乎别人的冷眼和责难,只想一心一意地追随爱,和他一起为更好的世界努力。她的勇气让鲁迅动容。他后来对她说,自己以前总觉得自己不配谈爱,可看到她的真心,他终于放下了心里的顾虑。 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搬到上海,开始了一起生活。第二年,许广平怀了孕,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的日子平淡却忙碌,家里的大小事都落在许广平肩上。她每天忙着做饭、收拾屋子,还要照顾鲁迅的身体。作家萧红常来他们家串门,每次都忍不住说:“许先生真是太忙了。”鲁迅身体不好时,许广平更是寸步不离,熬夜守在他身边,端茶送药。 鲁迅50岁,许广平才30岁,年龄差摆在那儿,生活里难免有些磕磕绊绊。可不管外界怎么看,他们还是手牵着手,走过了最后的时光。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鲁迅走后,她花了好多年整理他的手稿和文章,硬是把他的精神留在了世上。1946年,她写下《十周年祭》,回忆起那段岁月,字字深情。 许广平不只是“鲁迅的妻子”,她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值得大书特书。她1898年2月12日生在广东广州,家里原是士大夫出身,祖父做过浙江巡抚,可到她父亲那一代,家境已经不太行了。她母亲是个商人的女儿,会写诗,心思细腻。 许广平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她不肯裹脚,哭着闹着跟父亲抗争,最后硬是争赢了。她还嚷着要像男孩子一样读书,父亲拗不过她,只好点头。 学生时代的许广平,是个热血的行动派。她喜欢写文章,抨击社会上的不公,参加学生运动,忙得不亦乐乎。鲁迅去世后,她没让自己停下来。她一边整理鲁迅的文稿,编出了《鲁迅全集》,一边投身抗日工作。她到处募捐,给前线的士兵送去衣服和药品,还写文章反击日本的宣传,鼓舞大家的斗志。 她对人也好得没话说。鲁迅的前妻朱安日子过得紧巴巴,许广平就常常寄钱过去。1947年朱安去世,她还特意汇钱帮着办了丧事。1949年后,许广平也没闲着,担任了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等一堆职务,忙着为国家出力。 许广平因为鲁迅被大家记住,但她绝不只是他的影子。她用自己的勇敢、坚持和付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资料 许寿裳编.鲁迅先生纪念集 鲁迅先生年谱.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1-10
]46岁那年,鲁迅瞒着妻子,和自己的女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同居,没多久,许广平就发现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08 12:48: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