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被囚禁多年的于禁回了曹魏,彼时曹老板已经驾鹤西去,曹丕把他领到自己老爸的墓前伸手一指,壁画上赫然刻着于禁投降的场景。 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深受曹操器重。于禁以治军严格著称,言出必行,为了守护军法,他可以率部攻击青州军,也可以斩杀自己的多年故交。 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是曹魏官兵眼中的铁面判官,不过却在襄樊之战中人设崩塌。 刘备在占据巴蜀后,谋求北伐,他派关羽自荆州出发,攻打襄阳、樊城。关羽的攻势异常猛烈,上来就包围了曹军守将吕常和曹仁。 曹操闻言大惊,立刻指派曹植前往救援。可曹植已经喝到不省人事,连接受命令的力气都没有。 气急败坏的曹操,转眼想到了于禁,随即让他前往襄樊战场支援。于禁领命后,率部驻扎在樊城北面。当时于禁手下有3万余人,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士。曹操对其寄予厚望,认为于禁一定能解襄樊之围。 曹操似乎忘了,于禁的对手,是万夫莫敌的关羽。时值秋季,阴雨连绵不断,造成汉江暴涨。关羽嗅到了机会,引汉江水入于禁营中,淹的曹魏官兵四散奔逃。 另一位大将庞德,宁死不降,而于禁却率领兵卒向关羽投诚。 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传回邺城,曹操万分惶恐,在他看来襄樊即将告破,邺城马上不保,所以应该立即迁都,以避免亡国。 好在司马懿出面劝阻,曹操才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惊惧之后,是满脸失望,曹操未曾想到,忠肝义胆,奖罚分明的于禁,竟然会主动投降。 要知道,当年于禁擒获了他的故旧昌豨,当时大家都提议把他交给曹操处置。 于禁却说:“昌豨的确是我的朋友,可我怎能为了他,而坏了规矩?”所以,不留情面的将其斩杀。 于禁反水,是曹操未曾料想的,他叹息道:“于禁跟随我已经30余年,不曾想,面对险境,他的表现还不如庞德!” 一心想要夺回荆州的东吴,在此刻选择了背弃孙刘联盟。 当关羽率部在襄樊与曹军浴血厮杀之际,东吴的大军竟然兵临荆州城下,不费吹灰之力的收复旧地。 如此一来,关羽的部队很快成了一支孤军,官兵离乱,人心涣散,他很快败下阵来,并被削去首级。 关羽败亡,于禁又投降了东吴。 孙权是个审时度势之人,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刘备,当务之急就是紧紧抓住曹魏大腿。 因此,孙权在招降于禁以后,对其礼遇有加,甚至常常跟他并肩而行。 虞翻对此非常不满,直接拿着马鞭,拦在了于禁前面,甚至要抽打他。在孙权严厉喝止,虞翻才终于退下。 按照孙权的想法,是过几日把于禁送回曹魏。东吴已经奉曹魏为正朔,自然要奉还宗主国的俘虏。 虞翻表示:“于禁此人,身为败将,又不能以死谢罪。尽管他回去以后,不会得到重用,我们却还是不应放虎归山。我看不如将他就地正法,以向三军言明当贰臣的下场。” 不过,孙权并没有同意,而是向曹丕修书一封,表示不日即将送回于禁。 虞翻愤愤不平的对于禁说:“我们吴国是有能人的,只是建议不被采纳罢了。” 曹丕迟迟没有等到于禁,刚准备写信责问,被司马孚拦了下来。司马孚表示,孙权的态度非常诚恳,应当予以宽宥,于禁没回,估计是有他自己的原因,不应责备孙权。 于禁回到曹魏时,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迟暮老朽。 曹操早已去世,曹丕也已经称帝,一切是那么熟悉,可又是那么陌生。 曹丕下诏抚慰:“春秋时期,晋国的荀林父在邺城大败,秦国的孟明视在崤山全军覆没,可秦晋两国都未曾加以指责,还让其官复原职。古人能做到的事情,作为万乘之尊的我,也可以做到。我知道樊城之败只是因水灾暴至,并非你于禁的过错。” 曹丕随即让于禁官复原职,还封其为安远将军。 此外,曹丕还把自己佩戴的朱韨和远游冠赏给了于禁,让他安心。 不久后,曹丕准备派于禁出使吴国,临行前他带着于禁去了趟曹操的陵寝。于禁跪地,嚎啕痛哭,直言对不起先帝的信任。 曹丕长叹一口气,指了指墓碑旁边的壁画:“将军,你看那是什么?” 原来,曹操死后,曹丕让人画了一副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画作在陵寝旁边。 于禁一看,羞愧难当,径直晕厥过去。 不久后,于禁因羞怒而死于床榻。 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允许于禁之子继承其益寿亭侯的爵位,并追谥于禁为厉侯。
曹操第一死士,许褚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