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9年,乾隆帝宴请使臣,席间竟有人用浊酒冒充玉泉好酒。乾隆大怒,令人调查,却

底层史观吖 2025-04-07 10:18:00

1759年,乾隆帝宴请使臣,席间竟有人用浊酒冒充玉泉好酒。乾隆大怒,令人调查,却意外得知宫中每年竟用酒上万斤。 历朝历代,当朝皇帝对外来使臣都十分重视,使臣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奇珍异宝,进献给当朝皇帝,也带走了本朝的一些粮食种子等物品传播到当地。 可以说,使臣促进了两个国家间的政治、文化交流。 1759年,又一批使臣进入清朝朝见乾隆皇帝,这批使臣远从西域而来,乾隆对此也极其重视。 不仅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奇珍异宝,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他们带来了西域的公主,也就是后来的香妃娘娘,进献给皇上。 使臣来访,又以美人相送,乾隆心中欢喜,自是要隆重接待。 使臣到来的第三日,乾隆宣布在圆明园为西域使臣准备接风洗尘仪式,还下令,这次宴席不管是吃穿用度,都要按照最好的礼制招待,东西当然也是用的最好的。 宴请当日,乾隆与使臣席间谈笑,气氛好不和谐。 此时使臣中传出:“天子之国,宴请他人,怎用浑浊之酒,听闻天国地广物博,美酒众多,我看也不过如此啊。” 被当众挑衅,乾隆难免觉得有损皇家威严,便开口道:“朕待使臣,以礼相待,自然用的的也是本国最好的玉泉酒,怎会浑浊不堪呢?”说罢乾隆看了自己面前的酒杯,清澈见底,根本不像使臣说的那样浑浊。 使臣举起酒杯:“天子酒杯自然是好酒,可我们的就不见得了,便是宫中侍从也瞧不起我们吧?” 乾隆命身边的公公从使臣手中接过酒杯,送至御前,果然发现使臣的酒杯中,酒体浑浊,根本不是自己安排的玉泉酒。 乾隆大发雷霆,自己宴请使臣这种重要场合尚且有人偷梁换柱,以次充好。 在自己见不到的地方,这种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而被偷换的酒又去了哪里?于是他当即下令内务府彻查此事。 内务府当值的人自然是不敢有一丝怠慢,立马展开调查。 假酒之事,自然是要从酒窖查起,一时间,掌管酒窖的宫女太监都被看押审问,竟问出一个账本,这个账本藏在极其隐秘的地方,上面记录着宫内大小宫宴所使用的的酒量。 乍看没有任何蹊跷,但是经过内务总管的仔细查看,发现账本被人做了手脚。 一场小小的宫宴,用量就达到两三百斤,以各宫主子名义领取,单数虽小,但积少成多,常年累月下来,用酒量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其中玉泉酒的用量,经过仔细审查,竟达到一万斤一年。 宫中就算是日日宴请,都没能使用这么多分量,那这么多酒,到底是谁领用,又去了哪里? 经过仔细审查,矛头锁向了管事太监李桂身上,此人是宫中一位妃子的远亲,仗着妃子得宠,在宫中谋求一官半职之后,自然做事也霸道起来。 宫中各位小主都爱喝点小酒,常派下人来取酒,但制度不规范,贵人取酒也只是说一声,掌管太监象征性的记上一笔,无他人核查。 李桂分到宫中不久,便发现了这个漏洞,时常借各种小主名义私自领酒,再偷偷运出宫换取钱财。 其中玉泉酒因制作工序复杂,十斤粮食才能酿出一斤好酒,也就更值钱,在宫外卖出的银子就更多。 事情水落石出,乾隆心中震怒:“大胆,一个太监竟敢偷宫中用酒,出去换钱?” 转念一想,一个掌管酒的太监尚且能够贪敛如此多的财物,宫中其他各司不知是否都是如此,立马下令:“将这个太监给朕赐死,立马彻查后宫中一切吃穿用度领用,有发现偷盗者,斩!” 内务府眼见自己掌管事物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自是吓得不轻,回答道:“是奴才疏于管理,定将领皇上命,彻查此事!” 内务府雷厉风行,将牵扯偷酒的太监宫女一并处死,还查出了其他部偷盗宫中物品出去换钱的事,修正了宫中的规章制服,后来内务府不仅规范各宫领用物品,还安排了专人进行记账核查。 年末,乾隆再一次翻阅账本,发现酒的使用量已经正常,一年用量仅仅500斤左右。 不仅如此,其他的布料、酱菜的领用也减少了,乾隆大喜:“甚好,宫中用度又节省了,朕尚且如此,各宫中也做了表率,想必天下也会以宫中为榜样。”      

0 阅读:53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