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毛主席托阎长林看望贺子珍,闲谈时贺子珍问:岸英结婚了吗? 在20世纪30年代末,毛岸英和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早在他们幼年时便去世,而他们的父亲毛主席也因为革命的工作不能随时照顾他们。 1938年,贺子珍应一位热心老师的指引,来到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的宿舍,探望这两个孩子。 贺子珍默默地整理孩子们的床铺,清理他们的衣物,并且与他们分享了一些水果。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她都会带着食物和礼物去看望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琐事,甚至把自己省下的钱都花在了他们身上。 她让毛岸英和毛岸青逐渐放下了最初的疑虑,将贺子珍视为母亲。 贺子珍也时常会向他们讲述毛主席的事迹,以及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而在日后的岁月里,毛岸英和毛岸青几乎每天都会去贺子珍的小屋探望她和她的小儿子。 1946年,毛岸英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飞机在延安机场缓缓降落。 走下机舱,毛岸英注意到一群人在迎接。 他的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过,毛主席目光投向他。 站在父亲面前,毛岸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走上前去。 毛主席张开双臂,用力将他拥入怀中。 父子二人之间的深情难以言表。 回到住所后,毛岸英开始了在陕北的生活。 毛主席并未给他特殊待遇。 他和普通干部一样,到机关食堂吃饭,且不得享有任何优待。 毛主席也要求他脱下苏联军装,换上毛主席曾穿过的旧棉衣和棉裤。 此外,毛主席将他送往农村,让他上劳动大学。 在那里,毛岸英学会了送粪、耕种等日常农活。 他用辛勤劳动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 毛主席对此表示欣慰。 1949年后,毛主席将他母亲贺子珍的孩子们接到了身边,毛岸英也看到了久违的妹妹李敏。 在李敏回到毛主席身边时,毛岸英关心地向她询问母亲的情况。 虽然毛岸英心中依旧挂念着远在天津的母亲,但他从未向父亲提出。 同年,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礼也开始筹备。 当得知毛岸英希望婚礼定在10月15日时,毛主席欣然答应,并特地表示,虽然提倡简朴,但作为一生的大事,婚礼值得庆祝。 1950年,李敏提出希望去天津看望贺子珍。 毛主席答应了她的请求,还派警卫阎长林陪伴她前往。 临行前,毛主席特意叮嘱阎长林向贺子珍问好。 阎长林和李敏到达天津后,贺子珍激动得热泪盈眶。 贺子珍与阎长林的交谈中,她关心地询问着毛岸英、毛岸青的情况,并得知毛岸英已经结婚,心中感到无比安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毛泽东于10月初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了抗美援朝的计划,然而这一提议遭遇了来自部分领导的强烈反对。 经过几天的激烈讨论,毛泽东最终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决定出兵朝鲜。 新中国刚刚成立,内外局势复杂。 为了让这一决策更具象征意义,毛泽东希望自己的儿子毛岸英能够参战。 毛岸英表达了强烈的参战意愿,并主动提交了志愿军申请。 10月,毛泽东为即将出征朝鲜的彭德怀设宴送行,毛岸英也出席了。 席间,毛岸英向彭德怀提出希望参与战斗。 彭德怀初时拒绝,但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彭德怀最终同意让毛岸英担任翻译,并加入志愿军。 毛岸英临行前,向新婚妻子告别,并叮嘱她不必为自己未能及时通讯而担心。 同日,他还去岳母家告别,并从岳母那里收下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手表作为临别赠礼。 毛岸英随彭德怀赴朝后,担任了志愿军司令部的翻译与机要秘书。 他在大榆洞中工作,环境简陋,四周被群山环绕。 11月,美军战机对大榆洞进行了轰炸。 尽管防空警报及时拉响,毛岸英和另一名参谋高瑞欣未能及时逃出,英勇牺牲。 毛岸英的遗体在后被辨认出来,手表成了确认身份的关键物品。 1954年,贺子珍正在安静地翻阅报纸。 然而,报纸上的内容让她瞬间泪如雨下。 贺子珍的侄女贺小平正在一旁守护,看见她情绪失控。 贺子珍将报纸递给侄女。 原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 她无法理解,毛主席为何让自己的儿子走上战场。 她将这些痛苦全都倾诉出来。 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表面镇定,内心的痛苦却无人能懂。 为了让他稍微缓解痛苦,中央安排毛主席到北京周边休养。 直到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主席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柜子。 柜子里,静静地躺着毛岸英的旧衣物,这些物品被毛主席悉心收藏了近三十年。 毛主席从未允许将这些衣物销毁,尽管按照传统,父母往往会在子女去世后焚烧他们的衣物。 然而,毛主席的心中,无法割舍这份对已故儿子的思念。 参考文献:[1]韩延明,薛凯洲.毛岸英基层历练调研纪实[J].党史博采,2023,(15):46-50.
1958年,71岁的蒋介石终于答应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17时左右,在大溪,
【6评论】【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