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古人说,竹子的影子在台阶上轻轻拂过,就好像在清扫台阶一样,但实际上台阶上的尘土并不会因为竹影的“清扫”而有所动摇。月亮的圆轮穿过池塘,月光洒在水面上,然而水面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句话描绘了一种看似有动作但实际上却没有产生实质影响的景象,寓意着一种不为外界的表象所干扰的境界。竹影和月轮代表着外界的变化和影响,而尘不动和水无痕则象征着内心的坚定和宁静。即使外界有各种变化和干扰,内心依然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不被其所影响。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儒家学者说,水流无论多么湍急,周围的环境却常常保持着宁静。花朵虽然频繁地飘落,但人的内心却依然能够保持悠闲自在。这里的水流之急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忙碌、压力和变化,而境常静则表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心的境界依然可以保持平静。花落频繁寓意着生命中的无常和变化,而意自闲则体现了一种不为这些变化所困扰,依然能够保持闲适心态的境界。 “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如果人们常常秉持这样的心境,用这种不为外界所动、保持内心宁静和自在的态度去应对各种事情和与人交往,那么身心将会是多么的自在。这句话强调了将这种境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变化和干扰时,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被外界所左右,那么我们就能在生活中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身心也会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 从佛教义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对内心定力和觉悟的追求。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被外界的五欲六尘所干扰。竹影、月轮、水流、花落等自然景象可以被视为对修行者内心的考验,只有当修行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如如不动,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同时,儒家的思想也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完善。这句话融合了佛家和儒家的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在生活中实现身心自在的方法和理念。
四月就是用来见面
【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