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洛阳时,一支解放军队伍在冲锋时,指导员不幸踩雷牺牲,进攻顿时受挫,只见队伍后方,一个卫生员放下药箱,端起枪冲了上来,带着队伍杀出了一条血路,战后,卫生员因为“越俎代庖”,反而荣获了特等功。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故事鲜为人知,却足以让人热泪盈眶,他就是胡兆富,一个从15岁起就投身革命事业的普通山东小伙子,一个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的卫生员,一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临时指挥官。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
1943年,15岁的胡兆富加入了泰宁抗日游击队,这个瘦小的少年,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两年前亲眼目睹父亲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的场景,让年幼的胡兆富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为国家出一份力。
由于年纪小,体格瘦弱,胡兆富被分配到卫生队,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医疗知识,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医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胡兆富随军南征北战,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治了无数受伤的战友。
1947年的济宁战役,是胡兆富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那一天,战斗异常激烈,伤员如潮水般涌来,胡兆富顾不上休息,连续10个小时不间断地为伤员包扎、止血。
就在他为一名腹部中弹的战士紧急处理伤口时,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身体。
剧烈的疼痛让胡兆富眼前一黑,耳朵嗡嗡作响,但他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坚持给身边的伤员包扎完毕,正当他准备处理自己的伤口时,又一批重伤员被抬了过来,胡兆富二话不说,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就这样,带着身上的弹片,胡兆富一刻不停地工作了整整10个小时,直到战斗结束,这种不顾自身安危、全心全意为战友服务的精神,正是胡兆富一生的写照。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在洛阳战役中,胡兆富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当时,指挥官不幸踩中地雷牺牲,部队陷入混乱,危急关头,胡兆富毅然放下药箱,拿起钢枪,临时担任起指挥官的角色。
凭借着长期在前线积累的经验,胡兆富迅速分析了战场形势,果断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他让一支队伍沿着战壕从桃花峪底下包抄敌军后方,另一支队伍则从左翼高地隐蔽进攻,胡兆富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正面迎敌,吸引敌人火力。
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敌人在战场上布置了多处暗堡,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胡兆富临危不乱,在当天夜里带领一小队精锐悄悄潜入敌军阵地,用冷兵器拔除了多个暗堡,这一行动为第二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由于胡兆富的机智勇敢和出色的指挥,洛阳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他的表现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还因"越俎代庖"荣立了特等功。
然而,对于这份荣誉,胡兆富却显得格外淡然,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尽了一名革命战士应尽的责任罢了。
然而,战争的残酷并未就此结束,1948年的开封战役中,胡兆富遭遇了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当时,他带领担架队刚冲进城门,就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
炮火中,胡兆富的头部和胸部都被炸伤,但他依然坚持在废墟中搜救伤员。
"当时脑袋被打得昏迷了半个月,还有这里,这儿打得我趴了近一个月,炮弹皮在里面不敢开刀,等化脓了才取出来。"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胡兆富仍然记忆犹新。
即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和战士们说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钻、能爬,我就绝不会丢下他们!这是我的诺言。"
这份诺言,胡兆富用一生来兑现。
1958年,胡兆富转业到了浙江金华的一家职工医院工作,即便离开了军营,他依然保持着救死扶伤的初心,在医院里,胡兆富兢兢业业,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85年,胡兆富从医院离开,但是,退休并没有让这位老英雄停下脚步,他经常义务为邻里看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医疗经验无私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如此,胡兆富还参与创办了常山县老年大学,为当地老年人传授保健知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令人感动的是,胡兆富从未向家人提起过自己的功绩,直到2019年,93岁高龄的他在儿女的劝说下,才带着自己的军功章去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登记。
当他把所有军功章摆出来时,儿女们惊呆了,他们这才知道,自己的父亲竟然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