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口满是残骸!乌克兰进攻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破阶段损失很大。虽然如今依然据守着杰米诺夫卡、格拉夫卡,这两个村镇,但之前的损失,耗尽了冲击动能,而且后期后勤补给,也遭到俄军压制。 俄军在边境布设了2道反坦克障碍,每道障碍是三排反坦克"龙牙"障碍物。乌军用突击破障车,在障碍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突击分队涌入通过障碍。 但是,在大量俄军光纤自杀无人机打击下,乌克兰车辆被摧毁很多,在2道障碍的突破口附近,满是乌军工程车、步兵战车、防雷车残骸。据悉乌军损失数百人。 从目前的战场信息来看,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但收效有限的态势。尽管乌军一度占领杰米多夫卡和格拉夫卡等边境村镇,但突破阶段的损失直接削弱了后续推进的能力,尤其是俄军利用地形和防御体系构建的反制措施,让乌军的战术优势难以转化为战略成果。 目前,俄军在边境部署的“龙牙”反坦克障碍和雷区构成了物理屏障,乌军虽投入突击破障车强行开路,但突破口的狭窄性导致后续部队和装备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于俄军火力覆盖范围内。 俄军使用的光纤制导自杀式无人机、远程炮火和空中打击形成立体杀伤链,对乌军装甲车辆和步兵造成毁灭性打击。例如,3月25日的一次战斗中,仅25名俄军士兵就依托防御工事击退了150名乌军的进攻,乌军甚至被迫投入坦克但仍未能成功。战场环境下的攻防不对称性,使得乌军的装备损失和人员伤亡居高不下,部分区域甚至出现“突破口堆满残骸”的景象。 后勤补给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乌军的困境。俄军通过摧毁桥梁、切断运输路线(如使用HIMARS火箭弹打击格拉夫卡附近的桥梁)以及持续袭扰补给车队,显著削弱了乌军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而乌军在俄境内建立的据点缺乏纵深防御和稳定的补给线,一旦俄军增援部队抵达并展开反攻,乌军很难长期固守已占领区域。 例如,3月26日的战斗中,俄军增援部队成功夺回部分被占村庄,而恶劣天气导致乌军无法获得空中支援,进一步暴露了其后勤体系的脆弱性。 从战略意图分析乌军选择跨境攻击别尔哥罗德,一方面是为了分散俄军在乌东战线(如苏梅州)的兵力,缓解本土防御压力; 另一方面则是试图通过“对等反击”向国际社会展示军事主动性,并为未来谈判争取筹码。然而,俄军的应对策略显示其并未被完全牵制。 就比如,俄方在别尔哥罗德采取“有限反击”的同时,调集6万兵力在苏梅州开辟新战场,试图通过多线施压迫使乌军陷入被动。这种“以攻代守”的策略不仅消耗了乌军资源,也暴露了乌方在战略全局上的捉襟见肘。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乌军的跨境行动,虽然具有象征意义,但难以对俄本土构成实质性威胁。别尔哥罗德州人口以俄族为主,乌军即便短期控制部分村镇,也难以复制俄方在乌东的“公投”模式,反而可能因战线拉长加剧自身负担。 此外,西方军援的限制(如禁止攻击俄腹地)使得乌军的行动规模受限,而俄军依托本土作战的补给优势和防御纵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俄军事专家指出,乌军在边境集结的4500-5000人部队“无法造成重大打击”,侧面印证了这种战略失衡。 这场跨境攻势反映了乌军在战场僵局下的冒险尝试,但其高昂代价与有限收益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 未来战局可能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乌军能否通过战术调整(如更灵活的无人机协同或分散渗透)降低突破阶段的损耗;二是俄军能否利用苏梅州的新战场实现快速突破,从而迫使乌军从别尔哥罗德撤回兵力。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边境拉锯战已凸显现代战争中防御体系与进攻动能之间的复杂博弈,而战场上的每一寸推进都可能以远超预期的资源消耗为代价。
突破口满是残骸!乌克兰进攻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破阶段损失很大。虽然如今依然
任峻评世界巨大的
2025-04-04 22:11: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