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对美国关税制定反制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自2025年初连任以来,以“对等关税”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持续升级。4月2日,美国宣布对所有国家实施最低10%的“基准关税”,并对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高额关税(如欧盟20%、日本24%、韩国25%、越南46%、柬埔寨49%等)。此举迅速引发全球多国强烈反弹,各国纷纷出台反制措施,贸易冲突已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政治外交层面,全球经济面临深度重构的挑战。
从多国反制措施看,从经济对抗到产业博弈,传统的盟友“倒戈”,欧美贸易战升级。欧盟作为美国关税政策的主要针对对象,已采取两轮反制行动。第一轮针对美国钢铝关税,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如牛肉、威士忌、摩托车)加征关税,并于4月生效。随着美国对汽车和电脑等产品扩大征税范围,欧盟计划于4月9日投票表决第二轮反制措施,可能涉及数字服务税、农产品配额限制等。法国总统马克龙更直接呼吁欧盟企业暂停在美投资,并威胁使用“反胁迫工具”加强监管美国科技巨头。
北美盟友强硬回应,使得产业链震荡。
加拿大是首个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的国家,同时对美国汽车加征25%关税,并计划将反制收入用于补贴本国汽车产业。墨西哥则通过整合国内对策保护就业,并寻求与中国、东盟等新兴市场深化合作以分散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汽车关税已导致Stellantis集团临时解雇900名工人,并暂停加拿大、墨西哥工厂的生产。
再来看亚太地区多元化应对,澳大利亚虽未直接加税,但通过鼓励本土消费(如推广国产朗姆酒替代美国酒类)和产业补贴削弱关税影响。日本、韩国等制造业强国则加速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试图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越南、柬埔寨等新兴经济体则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要求美国暂停征税并启动多边谈判。
反制措施的连锁效应;全球经济的“三重冲击”
首先是贸易萎缩与市场动荡,世贸组织预测,美国关税政策或导致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萎缩1%,较此前预期下调4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反应剧烈,美股三大指数在政策生效次日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暴跌。摩根大通已将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上调至60%,认为此次关税是“1968年以来对美国家庭和企业的最大加税”。
此次加税必然造成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美国农业和制造业首当其冲。据《纽约时报》分析,全球反制关税将冲击美国775万就业岗位,其中农业出口受阻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崩溃。欧洲企业开始将生产线转移至东欧和东南亚,而英特尔与台积电成立芯片合资公司的动向,则凸显科技产业链的“去美国化”趋势。
政治联盟分化也是冲击最大的方面,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正促使传统盟友转向多边合作。欧盟与东盟加强自贸谈判,加拿大、墨西哥加速推进“美墨加协定”之外的贸易伙伴多元化。英国虽启动对美报复性关税咨询程序,但其态度相对谨慎,反映出英美特殊关系的裂痕。
从国际社会的行动不难看出,现在的反思与博弈越发激烈。多边机制的重塑呼声此起彼伏,新加坡、新西兰等国明确反对贸易战,呼吁维护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体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指出,美国的行动将引发全球性反制关税浪潮,最终损害美元霸权地位。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策略调整看,越南、柬埔寨等国通过外交照会与区域合作寻求缓冲空间,例如越南要求与美国直接对话,柬埔寨则借助东盟集体谈判力量。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反映了小国在贸易战中的生存智慧。
从国际社会的反应我们认为,美国单边主义的代价最终会由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来买单。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试图通过“闭关锁国”重塑产业优势。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从未真正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会引发通胀、失业和地缘冲突。当前全球反制浪潮不仅是对美国霸权的反抗,更是对多边主义价值的重申。未来,国际社会能否通过G20、APEC等平台协调立场,将决定这场贸易战是走向“热战”边缘,还是成为全球化升级的契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