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台州挖出一座800年前的南宋古墓,规模不大,原以为只是一座普通的

熹然说历史 2025-04-03 23:21:37

2016年,浙江台州挖出一座800年前的南宋古墓,规模不大,原以为只是一座普通的平民墓,但打开棺椁盖后却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骨骼,以及77件罕见的文物,其中一件甚至是今天的技术也难以复原。 2017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展厅内,各国领导人驻足于一件闪耀着柔和光泽的南宋丝织服饰前。这件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引发了无数惊叹,许多人甚至会议结束后专程折返,只为再一睹它的风采。然而,这件惊艳世界的文物背后,是一个始于一年前的意外发现。 2016年5月的一天,台州市黄岩区前礁村,村民杨年志正在监督父亲老宅的翻修工程。踱步间,他的脚突然踢到一块红色的硬石。这不寻常的发现让他疑惑不解,立即电话联系在城里工作的哥哥。哥哥听闻后立刻意识到可能与古墓有关,因为朱砂常被用来保存棺木。 "这块石头靠近'大坟岗',说不定真有什么来历。"杨年志回忆道。"大坟岗"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称呼,虽然没人知道为何如此命名,但总让人觉得不同寻常。 在哥哥的建议下,杨年志通过村委会联系了黄岩博物馆的考古工作小组。次日清晨,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果然在红石下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棺木,而在其左侧还有一具已被破坏的棺木。初步判断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事态迅速升级,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罗永华和符艺楠带队赶赴现场。他们先对被破坏的女棺进行清理,尽管里面只剩下泥土和几块碎骨,但在棺木前方的泥土下,他们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墓志铭。 "这真是意外之喜!"罗永华兴奋地说道。墓志铭经处理后显现出文字,表明女棺主人是李氏,而墓志铭是由她的丈夫赵伯澐亲手所书。 "赵伯澐?这个名字怎么有些熟悉..."正当罗永华陷入思索,一位自称赵文喜的中年男子突然出现,声称这是他家祖坟,要求停止发掘。 在交谈中,赵文喜表明自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代孙,而墓葬主人赵伯澐是宋太祖的第七世孙。这一信息让罗永华恍然大悟——他曾在南宋典籍中见过这个名字,赵伯澐曾担任苏州县丞,官至四品。 查阅赵文喜提供的族谱和当地县志,更多细节浮现:赵伯澐生于1155年,曾在黄岩修建五洞桥,这座桥至今仍在使用。1216年,赵伯澐离世后,按照遗嘱与先前去世的妻子李氏合葬于此。 2016年5月5日晚上8点,黄岩博物馆新址内气氛紧张。一口神秘的红色棺木静静躺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区域,周围聚集着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专家。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令人始料未及:这口精美的棺木竟找不到任何接缝。 "800年来处于无氧无光、无微生物的环境中保存,就像一个时间胶囊。"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周旸解释道,"现在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内部肯定会有突变。对文物来说这是致命的,必须立即进行应急保护!" 如何开启这个密封千年的盒子?砸开?锯开?这些粗暴的方法显然不可取。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一位来自宁波文保所的工作人员站了出来,声称小时候见过土葬和棺木制作。他绕着棺木仔细观察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在一处微微凹陷的朱漆表面发现了一条隐约可见的细线。 专家们沿着这条缝隙,小心翼翼地楔入一片片薄木片,慢慢分离棺盖与棺体。然而,当他们试图抬起棺盖时,又遇到了新问题:棺盖内壁与棺内的丝绵被紧紧粘连在一起。 郑嘉励低头查看,发现是先前排水时,丝织物因水分吸引力与棺盖粘牢了。如果强行分离,很可能会破坏这些珍贵的丝织品。经过仔细评估,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主任汪自强用一把油漆铲子,小心翼翼地将粘连处分离。 晚上11点,沉重的棺盖终于被移开。映入眼帘的是满棺的丝织品:盖在最上面的是一床黑褐色丝绵被,揭开后发现下面还有两床被子。被子之下是各种服饰:衣服、裤子、鞋袜,最底层则是赵伯澐尸身上穿着的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保存如此完好,品种多样且十分珍贵!"在场的所有人发出惊叹。然而,当专家们发现棺内有一种形态特别的液态金属时,他们决定暂停清理工作,将棺盖抬高20厘米透气,防止水银等有害物质危及健康。 第二天清晨,工作重启。赵伯澐尸体长约170厘米,身着多层丝织物,头骨因岁月侵蚀已与身体分离。在头骨两侧,专家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玉璧和一个水晶,玉璧上甚至还有文字,只是年代久远难以辨认。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佩饰上的丝带完好无损,只是粘满了黑色附着物。 汪自强花了两个小时才清理干净这两条丝带,而周旸则带领助手用排笔和清水仔细漂洗叠放的丝织物。在整理其中一件服饰时,周旸感觉触感不同寻常——三个月后,这件衣服就以全新面貌惊艳亮相G20峰会。 经过11小时不间断的提取清理,工作人员共清理出20多件丝织品、一件玉璧、一件水晶环、一柄铜镜以及一个香盒。为了保存这些珍宝,赵伯澐的尸骨被存入零下5摄氏度的冰柜,而那些脆弱的丝织物则被平铺在特制器具上,在博物馆尚未启用的地下停车库中阴干。

0 阅读:11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