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斩来使”是不是规则,斩了会怎么样?
先问个问题,假如诸葛丞相出使曹魏,会怎么样?
我不信司马懿比秦昭襄王守规则,还有这好事?
盟誓都不管用,还谈什么规则!历史上斩杀来使不是什么稀罕事,与文明无关,只与利益有关,所以杀不杀通常要看情况。
二次希波战争,斯巴达人把波斯派来的使者扔到井里,雅典人把另一位波斯使者扔进深坑。要么你团灭,要么是我,同时告诉希腊城邦各方别骑墙。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宣战方式,将百姓士兵奉上祭坛,不计后果,而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也交代后事给王后:“嫁个好人,生一群娃。”
古代使者有风险,然而这种情况很少,大部分君主留一线好相见。交战在台前,来使在幕后,在没有电话手机的时代,沟通都需要使者来完成,你把人给杀了,后面咋聊?
想一下,为啥开仗?就是因为双方有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才会靠刀剑来说话。希波战争开始也是沟通的,波斯国王想征服雅典和希腊各城邦,派使者提出诉求“我要你的地和水”,希腊人说“你要的东西地下都有”,一踢一扔完事儿。
然而开仗了还是可以谈的,谈得拢就停战十年,谈不拢就接着打,打打谈谈是常态。希波战争打了五十年,反复派使者、签和约,还是因为利益诉求!波斯拿不下来,希腊也顶不住,所以就谈了。波斯认怂,雅典开始在地中海刷屏。
像斯巴达这样的暴脾气毕竟是少,君主们都是读书人。想一下,为啥要斩使者,跟一个手无寸铁的小人物计较啥,他能抵得上兵家要塞啊,还是精锐之师?斩了他能改变整个战局,还是多收一堆欢乐豆?
再想一下,使者的职责是什么,送信,游说,还是国王托我给你带个话?古代互派使节,这本身就是战争的一部分!有出于礼节来下战书打算如何揍你的,以及时间、地点,也有单纯来带话让你生闷气的,有说别国坏话挑拨关系的,当然也有卖产品的,贸易战也是战。
使者要做的很多,张骞去西域可不是去送丝绸的。《孙子兵法》大量篇幅讲过如何收集对方信息,获取对方意图,当然也会释放假信息迷糊对手,所以使者常常会参与策略的制定。对方这么干,你也可以啊,反正怎么有利怎么来,就约定俗成“不斩来使”。但是别忘了,规则的本质是双方认可的约束力,而约束力大小取决于收益。违约成本大于收益,那就守约,违约成本小于收益,那就违约。
使者斩与不斩,一半看文明,一半看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