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因为你说话喜欢用超链接,你心里有一个库,信息都是从库里调用的,但孩子没有这个库,你一堆超链接发过去全调用失败,你说半天孩子那听到的都是404 not found。 我感觉这个问题可以代入“为什么给研究生讲论文容易急眼”,因为我导师三年来和我沟通我永远听不懂他在说啥,他也永远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一开始实在是不懂这究竟是为啥,后面我知道了。我俩沟通啥样呢? “刚才这(超链接1)你又犯了和我上回说的(超链接2)一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搞清楚重点(超链接3),你的研究要聚焦重点,不要太散(超链接4)。” 读过研的这种话应该听很多了吧,整句话的信息密度其实是零,全是超链接,刚才这是哪里?上回是哪回?重点是什么?不要太散那什么叫不散? 我就问他这些问题,老头立马就不耐烦了,因为他心里知道刚才这就是这,上回就是上回,重点就是重点,不要太散就是不散。直接就开始“好了好了你回去自己看/我们说下一个/我都已经讲过的话你都不记得”。 我三年的感触就是没从老头儿学到任何东西,因为他的所有信息都是超链接,还是失效的点进去是404的那种。你没把库发给我,光给我一堆超链接,我能学到个der啊? 其实不光是我导师,你如果想试验一下的话,你可以试试把你平时说的话录下来,你会发现你基本说不出真正带有信息的句子,就好比你不做准备上台演讲或者汇报工作一样,你录下来再听会发现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完全就是一堆由拟声词、代词组成的主谓宾都残缺不全、磕磕巴巴甚至普通话还不标准的一段话,信息密度低的可怜,十句话里有一句有用就不错了。 日常生活里的人在交谈的时候也都是这样,用大量“这个”“那个”来调用他脑海里的信息,只不过日常交流的库基本实现共享了,基本能调用成功。但是但凡交谈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你就发现开始鸡同鸭讲了。 所以我现在稍微认真一点的事情上,比如旅行,我要么要求所有人先实现库共享,然后对调用命令也一同同步,比如“三居两室海景大床房摩洛哥风格别致小居”就叫《摩洛哥》,只要说这三个字都知道是说这个,避免鸡同鸭讲,我真的很烦鸡同鸭讲;要么要求说话说全,不要超链接,就是文字,比如“明天中午11点退房大堂集合”我直接以文字发在微信群,而不是当面说一句“那明天就在这集合一起走了哈”,相信我,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日常生活里更重要的信息,我就更要求完整、清晰、明确了,一定要把掺杂在语音、日常交谈、各种碎片的网页里的重要信息自己再整理一遍,用成文的文字或者表格、图片等明确地写下来。不要“上回”“好像”“那个谁说”,这种事情我是受够了。 相信我,小孩子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听你一直在说“这个”“那个”“上回”“那天”“那个谁”“重点”这些词真的很心烦,你不停地抛超链接,谁能听懂你在说啥呢?
给孩子讲题为什么容易急眼? 因为你说话喜欢用超链接,你心里有一个库,信息都是从
赫尔墨斯社会
2025-04-03 16:41: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