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巴基斯坦一艘潜艇单枪匹马潜伏在印度军港,并击沉一艘印度军舰,造成194名印度海军当场死亡,愤怒的印度海军向巴基斯坦潜艇发射了156枚深水炸弹。 1971年12月9日的印度洋上,夜色如墨。傍晚19点55分,巴基斯坦"汉果号"潜艇悄然接近印度护卫舰编队,与目标相距4500米。潜艇内,塔斯尼姆上校紧盯着雷达屏幕,冷静下达指令。声呐官马尔上尉的声音略带颤抖:"长官,距离3000米,潜深40米!" 塔斯尼姆沉声道:"发射!" 一枚E15鱼雷滑出潜艇,向印度舰队射去。但第一枚鱼雷未能命中目标。印度"克尔潘号"护卫舰发现危险,立即做机动规避并投掷深水炸弹反击。而"库卡里号"上的穆拉上校担心深水炸弹干扰声呐探测,选择不投弹,这一决定最终成为致命错误。 双方开始水下捉迷藏。20时14分,汉果号再次找到发射阵位,第二枚鱼雷发射出去。"轰"的一声巨响,300公斤重的鱼雷战斗部直接命中库卡里号的弹药库。瞬间,整艘军舰被大火吞噬,浓烟滚滚,开始迅速下沉。 这场战斗看似偶然,实则是塔斯尼姆上校精心策划的结果。就在当天早晨,当他和副艇长阿卜杜拉·汗享用早餐时,声呐官首次发现了印度舰队的踪迹。令他困惑的是,这支舰队航速仅有12节,异常缓慢。 塔斯尼姆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选择了耐心跟踪。整整12小时,汉果号像幽灵一样尾随印度舰队,研究他们的航行规律。最终,他发现印度舰队在按顺时针方向做矩形航线巡逻,这为伏击创造了完美条件。 这一切印度军方全然不知。库卡里号作为1958年服役的老旧护卫舰,面对1970年服役的现代化汉果号潜艇简直是"活靶子"。库卡里号的声呐探测范围仅有几公里,还不到汉果号探测范围的一半;其反潜武器只能在几百米内才能准确攻击,而巴方潜艇早已锁定目标。 穆拉上校深知这些劣势,无奈之下只能命令两艘护卫舰靠得极近,相距仅几百米同行。正常情况下,反潜护卫舰应保持15到26海里的距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他的这一战术选择,反而让汉果号得以同时瞄准两艘目标。 库卡里号被击中后,悲剧在转瞬间扩大。轮班休息的舰员已脱下救生衣准备睡觉,有人甚至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当弹药库爆炸后,舰上立刻陷入一片漆黑,动力系统被毁,舰员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救生设备。 更致命的是,库卡里号船舱仅有两个出口,而需要通过这两个出口逃生的舰员有100多人。以船只下沉的速度,两分钟内全部人员逃出几乎不可能。最终,库卡里号上仅有6名军官和61名水兵获救,包括穆拉上校在内的18名军官和176名士兵永远长眠于印度洋底。 库卡里号的沉没震动了整个印度军方。西部海军司令考里中将震怒之下立即下令:"出动全部海空反潜力量,猎杀巴基斯坦汉果号!"代号为"猎鹰行动"的全面追捕就此展开。一时间,印度海军的驱逐舰、护卫舰和反潜飞机全部出动,在阿拉伯海上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然而,汉果号的指挥官塔斯尼姆上校早有准备。击沉库卡里号后,他没有按照印军预计的那样向西逃回巴基斯坦,而是出人意料地将潜艇驶向北方,朝印度海岸航行。这一打破常规的战术决策,成为汉果号最终逃脱的关键。 为避免被探测到,汉果号潜入最大潜深,并将航速降至每小时仅2节的"蜗牛速度"。塔斯尼姆的战术思维很清晰:任何声响都可能暴露潜艇位置,而低速航行能最大限度降低被声呐捕捉的风险。 尽管如此,常规动力潜艇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难题——必须定期上浮为电池充电。每次汉果号被迫上浮时,都会被印度反潜飞机发现。一名汉果号艇员后来回忆道:"我们像在玩一场危险的躲猫猫,每次露出水面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印度军方整整三天内,投放了156枚深水炸弹。有两次,炸弹就在潜艇附近爆炸,引起剧烈震荡,潜艇内的仪器发出警报,艇体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金属扭曲声,但汉果号奇迹般地承受住了冲击。 这场海上"猫鼠游戏"的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印巴战争。1971年初,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的独立运动为印度提供了绝佳机会。印度总理英吉拉·甘地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帮助东巴基斯坦独立,将解除印度被两个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战略困境。 为此,甘地精心准备:先在国内统一认识,支持建立"孟加拉国";然后在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最关键的是,在8月与苏联签订《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获得包括坦克、装甲车和导弹在内的先进武器,确保苏联在印巴冲突中站在印度一边。 11月21日,印度军队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12月3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反击,第三次印巴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初期,印度导弹快艇击沉了巴基斯坦的"开伯尔号"驱逐舰,吓得巴方立即撤回所有水面舰艇,改由潜艇接替巡逻任务。
中国为什么必须强大?因为离咱们首都上次被攻破才87年,离边境上那场硬仗才35年,
【2评论】【6点赞】